大集經。世間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者。即是事佛。父母捨我。為先覺故。今翻令事者。生長法身故。護養一切者。一切眾生皆我子。故護之。一切男女。皆我父母。故養之。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平等敬之。法身佛故 此頌。乃世尊孝順父母之法式也。此願者。當願學世尊所行之孝道也。然則孝道之法。當雲何。下兩句。正顯孝順之旨。當知世尊之事父母。同於事佛也。何謂同於事佛謂佛佛出世。莫不以孝順至道之法相傳。故曰孝順父母。同於佛也。護養一切者。言父母慈愛。生我育我護我念我等恩。昊天罔極。為人子者。亦當念護養之恩。報以孝順之道。而無違於一切也。
若詣俗省親。先入中堂禮佛。或家堂聖像端莊問訊。次。父母眷屬等一一問訊。不得向父母說師法嚴。出家難。寂寥淡薄。艱辛苦屈等事。宜為說佛法。令生信增福。
【箋】省親之旨。當以進道之言勸誘父母。娛於道。而忘於憂也。若說寂寥等事。徒增父母憂慮。非所以娛親也禮曰。為人子能引親至於道。孝之至也。
不得與親族小兒等。久坐久立。雜話戲笑。亦不得問族中是非好惡。
【箋】此來專為省親。雖宗黨至親。母論老少。皆為檀越。當自恭謹。若久坐等。便生好惡故製。
若天晚作宿。當獨處一榻多坐少臥。一心念佛。事訖即還。不得留連。
【箋】沙彌。戒律未深。道力未固。不應俗舍住宿。然專為省親。不能一語而別。當寄宿近寺。小留存慰。若無寺。設榻獨處。善護諸根。安慰事畢。別時勿作兒女之態。
五燈。趙州。自受南泉印可。歸曹州。省授業師。親屬鹹欲來會。師曰。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遂攜瓶錫。徧歷諸方。
乞食第二十一
【箋】遺教三昧經。佛在世時。眾僧被服。惟著純真死人雜衣。獘帛自後起比丘羅旬瑜。每行分衛。輒饑空還。佛知其宿行。使眾僧分律五部。服色亦五種。令其日隨一部中行。遂製儀則。各舉所長。名其服色曇無屈多迦部。通達理味。開。道利益。表發殊勝著赤袈裟。薩和多部。博。通敏達導。以法化。應著皂袈裟。葉維部。精勤勇快。攝護眾生。應著木蘭袈裟彌沙塞部。禪思人微。究暢幽。玄。應著。青袈裟。摩訶僧伽部。勤學眾經。敷說義理。應著黃袈裟。自爾以後。便大得食。何以故。是羅旬踰前世。無德之所致。也。阿難問佛言。羅旬踰。前世無德。雲何得作沙門。佛言。此羅旬踰。宿世為賢者子。作人嫉妬。見沙門來分衛。輒逆門戶。言大人不在。沙門後。過餘家。沒牽餘家。門戶閉之。亦言大人不在。故今分衛。不能得通。適見他人布施。飲食歡喜。行會。便復念言。我亦欲作沙門。故今窮困。如此。
維摩經。須菩提。持鉢。入維摩舍乞食。維摩詰。取鉢盛飯。謂言。汝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乃至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疏記。城中次第乞食五法。一。由內證平等理。外不見有貧富相。二。心離貪慢。慈無偏利。三。表威德。不懼惡象。沽酒淫女等家。佛製小乘律。不許入如是等家。恐彼損害生染心。佛不懼者。威德勝故。四。息凡夫猜疑。謂恐憎此愛彼故。五。破二乘分別。謂訶迦葉捨富從貧。空生捨貧從富。非大悲平等故。
寶雲經。乞食之法。一日止限七家。無多貪故。所乞之食。分作四分。一分。奉同梵行。謂乞食時。必有守舍行人。及老病不便行履等。得食歸時分奉。令其飽滿。安心修道。一分與窮乞人。謂乞食時。遇有窮苦乞食之人。當起憫心。作自饑想。亦與一分施之。令其飽滿。勸他修善。一分施諸鬼神。謂乞得食時。即以淨器盛貯。待食哺時。燃香諷呪。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飽滿。出離苦趣。悉得解脫。一分自食謂乞得食時。除前三分。外留一分。或多或少。則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虗受信施也。
成就十法名乞食。一。為攝受諸有情。二。為次第。三。為不疲厭。四。為知足。五。為分布。六。為不躭嗜。七。為知量。八為善品現前。九。為善根圓滿。十。為離我執。
肇法師乞食四意。一。為福利羣生。二。為折伏憍慢。三。為知身有苦。四。為除去滯著。
禮節。應器。常在左脇。出時。當外向。以食來還。當以內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