遶塔或三匝。七匝。乃至十百。須知徧數。

【箋】禪觀經。多貪眾生不淨觀。多嗔眾生數息觀。知遍數者。與數息相類。謂旋塔時。當憶佛念佛。不落無記妄想二邊。即得一心不亂之旨。

遶塔三匝。當願眾生。勤求佛道。心無懈歇。

【箋】瞻仰佛德。贊嘆不盡。而懷慕之。懷慕不已。故又從而遶之也。梵語三。華雲正。亦雲數。佛道者。如來歷劫所行之道。皆當履踐。故曰勤求。無歇也。

徵。遶塔既止於三。勤求之心。歇即菩提。若心無歇。雲何止三。

訓。如來五時說法。甞以三為喻。不獨文殊也。然文殊之三。又異乎諸經之三者。以其隻字兼解華梵之音。一音包括圓頓之義。然非下文。無以見三之妙用。若非此徵。亦無以見格外之玄論。若作正句看。即奢摩它句。即三摩鉢提句。即禪那句。即佛句。即心句。若離之。即正句非句。何況餘句。若作數句看。即一句。即不可說句。即優波尼沙它分句。若離之。即數句非句。何況餘句。故有時即三求之亦可。離三求之亦可。有時離即俱非。雙非並遣。忽見盡十方世界。一切寶塔。樅然現前。不知此心在於塔之內。及塔之外。又安知此身在三匝內。及三匝外。如是勤求。日三夜三。乃至年劫有盡。我此旋遶之心。永不疲倦。故曰心無懈歇。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箋】寶梁經。五百問經。有一比丘。具大福相。入殿禮佛出。福相頓改。審其故。乃壁端有畵佛像。比丘以杖頭。倚觸佛麵故也。

五燈。闍夜多。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惟尚辯論。首者徧行。一日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祖謂彼學者曰。汝師與道遠矣。設苦行歷於塵劫。皆虗妄之本也。學者曰。尊者蘊何德行。譏我師耶。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慾。心無所希。名之曰道。時徧行聞已。發無漏智。祖復告徧行曰。吾適對眾挫抑。仁者得無惱乎。行曰。我憶念七劫前。生常安樂。因師於智者月淨。記我非久。當證斯陀含果。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禮謁。師吒我曰。重子輕父。一何鄙哉。時我自謂無過。請師示之。師曰。汝禮大光明菩薩。以杖倚壁畵佛麵。以此過慢。遂失二果。我責躬悔過以來。聞諸惡言。如風如響。況今獲聞無上甘露。而反生熱惱耶。惟願大慈。以妙道垂誨。祖曰。汝久植眾德。當繼吾宗。偈曰。言下合無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殿壁無情之物。本無罪福。於人。然一經畵佛。殿壁即無佛在。所以禮之為福。觸之為罪。韓昌黎題木偶詩雲。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昌黎所見雖小。而木偶之與佛壁均等。究竟木偶佛壁。何罪福之有。人自為罪福耳。至若無情說法。木偶未出世。佛壁未現前。觸之不得。背之不得。古德雲。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言此心堅於墻壁方可入道。非同墻壁無知而已。須知墻壁熾然說法始得。且道墻壁熾然。說甚麼法。若知墻壁燃然說者。不妨拈起拄杖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觸著帝釋鼻孔。放下拄杖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其或不然。拈起也不是。放下也不是。未免傷鋒犯手。如賢者傾亡帝王之尊。闍夜頓失二果之位。此二則可謂墻壁熾然說者下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