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法藏經。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誌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遭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諸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途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

梵網。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者。犯輕垢罪。智論。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為說。

成範。凡沙彌學心。當如旱地涸池。不厭多聞。不棄寸陰。若遇法師上座。講說經論了義之法。當虗心諦聽。於說法如父母本師想。於所聞法如饑受食。渴飲漿想。瑜伽師地論。菩薩欲從善友聽問法時。於說法師。有五種處不應作異意。當以純淨心。屬耳而聽也。一。壞戒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破戒。不住律儀。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二。於壞族。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微賤種姓。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三。於壞色。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容貌醜陋。我今不應從彼聽法。四。於壞文。不作意異。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言辭不文。我今不應從彼聽法。五於壞美。不作異意。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說法師多懷忿恚。不以美言宣說諸法。我今不應彼聽法。

華山梵網注始繇懈怠不聽。終則無惡不造。故凡有講法處。宜應往彼聽受。如不往聽。即是慢法。以慢法故福慧消滅。罪惡增長。所謂若非法味滋神。終無解脫。故戒之。

凡遇掛上堂牌。宜早上堂。勿待法皷大擂。

【箋】上堂說法。法門最尊之事。聽法亦亦人生極大之事。凡見掛上堂牌。當發歡喜難遭之想。毋使法皷大擂。倉倉皇皇。奔走法堂。大眾觀之不雅。自覺威儀不重。故宜早進。

整理衣服。

【箋】聽法時。衣帽當揀勝於尋常者。服之。若無勝服。雖破衲。必須嚴整。為重法故。

平視直進。

【箋】平視。不左顧右盼直進。不左之右繞。乃見端恭聽法之至。

坐必端嚴。

【箋】毗尼序。聽法時。上座來不應起。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謂此時為聽法者眾。不及序上下之分。聽法後。而上下之分有在。故言不應也。

不得亂語。

【箋】法堂之上。人天交接。之時。各各靜默為聞法要。若一人亂語動眾。亂其聞思。如破和合。獲罪非輕。

不得大咳唾。

【箋】咳唾。咽喉不清。非胃中多火。則肺家有痰。不能抑之。此帶病聽法者。然不可縱恣。須奈煩少時。

附 凡聽法。須聞而思思而修。

【箋】聞。謂所聞之法。思。謂思所聞之法。必至明達所思。當依而修也。若聞而不思。猶不聞也。思而不深。猶不思也。思深而不行。雖行。而不至究竟者。其猶誌於天下。而卻步不前也。故聞思修者。如。

楞嚴。古觀音。教授今之觀音。師師相承入流忘所之妙法也。

不得專記名言。以資談柄。

【箋】名言。非至道真實也。言愈浮。道愈喪。故學道者。不可專記名相。而失至真之道。昔戒山法師。講辨無礙。一居士。專以名相數數致問。山以其繁數。逆而問之曰。居士眉毛。有幾莖。士無語。後不復問。談柄者。即麈尾也。麈。鹿中之王。與虎鬥。羣鹿隨麈而走。麈尾東向。則羣鹿皆東。麈尾西向。則羣鹿皆西。所以護羣鹿之命也。上古大儒。與諸弟子講論道學。葢取其意。使諸弟子聽其麈揮也。

不得未會稱會。入耳出口。

【箋】佛法機緣。圓轉奧妙。非誠心窮究。不能深入。今之學者。不顧本分。這邊聽得一篇。那邊聽得兩句。不知好惡。但裝在肚皮裏。即成惡口小家。便道我會說佛法。究竟沒交涉。古德雲。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須是自己胸中流出。葢天葢地始得。若道聽塗說。入耳出口。不過口耳之學。豈敵生死哉。

年少沙彌戒力未固。宜更學律。不得早赴講筵。

【箋】徵。梵網。第七懈怠不聽法戒。即犯輕垢之罪何故沙彌。不得早付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