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行疏鈔。載西域。皆朝中嚼齒木。盥漱清淨。方行禮敬。淨穢不相雜也。
鈔。楊枝有五利。一。明目。二。除痰。三。除口氣。四。辨味。五。消食。發隱。草木。都為鬼神所棲。上有宮室。人自不見。故木不可輕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竟解脫。
【箋】食時。菜甲遺齒脥間。久之作氣。故食後須澡漱口。言此當願。不但澡漱自己口齒。清淨而已當願與一切眾口齒無量法門。同時清淨。究竟解脫也。
寄歸傳。凡受食。及餘飲食。既入其口。身即成觸。要將淨水漱口之後。方得觸餘人。若未澡漱被觸人。並成不淨。
禮拜第七
【箋】大方廣寶篋經。智燈聲聞問文殊言。雲何禮佛。文殊言。若見法淨。名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是名禮佛。華嚴孔目。三種禮佛。一。成過禮。謂禮佛時。身儀不正。與輕慢相應。如碓上下。佛製有過。二。相似禮。謂禮佛時。身儀雖似端正。與雜覺相應故。三。順實禮。謂禮佛時。身義端正。與正智相應。隨順實禮故。華嚴隨疏演義。凡禮敬三寶。必須五體投地。所以折伏憍慢。用拜虔誠故。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首頂。一。願我右膝著地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二。左膝。願我左膝著地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三。右手。願我古手著地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地震現瑞。證大菩提。四。左手。願我左手著地時。令諸眾生。遠離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道。五。首頂。願我首頂著地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上菩提。增一阿含經。禮佛五種功德。一。端正。因見佛相好。發歡喜心。而生渴仰。來世即得相貌端正。二。好聲。因見佛相。三稱南無佛名。來世得好聲音。三。多饒財寶。於諸佛所。而作大施。散花燃燈。來世獲大財寶。心無貪者。四。生長者家。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來世生長者家。五。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由敬禮佛所獲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珠林。既知聖教。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常預作意。不得自惰。恐無常忽至。瞻禮無處。譬鼠入角。路窮何趣。佛說偈雲。命如風中燈。不知滅時節。今日復明日。不覺死輪至。冥冥從業緣。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敘威容相狀。中邊時俗各有異儀。故中天虔敬。震旦不同。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彼則肉袒露足。而為恭。此則申屣備整。而為敬。翻譯。槃那寐。名出。
聲論。或名槃談。訛雲和南。皆翻我禮。禮者。履也。體不備。君子謂之不成人。南山雲。四儀若無法潤。乃名枯槁眾生。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是知四儀法則。名禮。身業。恭敬。名拜也。
經律禮佛。無侍者敷具之文。此葢憍慢。非至敬禮也。侍者敷具。為山行。及隨處等。然禮佛。必須自敷具或為老病。侍者代敷。可也。今之色力強健者。亦必侍者敷具習為故態。非憍慢而何。大論。禮有三。一。口禮。二膝禮。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上禮。口禮者。合掌問訊也。
僧祇。禮拜。不得如瘂羊。當相問訊。善見論。當安慰舒顏。先語平視。和色正念。在前問訊。比丘到佛所問訊雲。少病少惱。安樂否。二。屈膝者。即互跪也。今訛雲胡跪葢梵世遺種。居竺間蔥嶺之北。諸戎羌胡。今經律多翻互跪。以三處翹聳故名互跪。即右膝著地也。涅槃疏。明三義。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動。著地令安若兩膝著地。則名長跪。輔行。準地持阿含。皆以雙膝雙肘。及頂至地。名五體投地。亦名五輪。五處圓故。西域記。致敬之式。其義九等。一。發言慰問。二。俯首示敬。三。舉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長跪。七。跪膝地。八。五輪俱屈。九。五體投地。凡斯九等。極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
五燈。和安通自幼寡言。時人謂之不語通因禮佛次。有禪者問。禮甚麼。師曰是佛。者乃指像曰。這個是何物。師無對。至夜具威儀禮。問今日所問某甲。未知意旨何如。者曰。座主幾夏。師曰。十夏。者曰。還曾出家也未。師轉茫然。者曰若也不會。百夏奚為。乃伺命參馬祖。及至江西。祖已圓寂。退謁百丈。頓釋疑情。有人問師是禪師否。師曰。貧道不曾學禪。師良久。召其人。人應諾。師指椶櫚樹子。人無對。
黃檗。在鹽官殿上禮佛。次時唐宣宗為沙彌。問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禮拜當何所求。師曰。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禮如是事。彌曰。用禮何為。師便掌。彌曰。大麤生。師曰。這裏是甚麼所在。說麤說細。隨後又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