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寧以此口。吞熱鐵丸。及大流猛火。經百千劫。終不以此破戒之口。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五燈提婆尊者。得法後。至迦毗羅國。有長者曰。梵摩淨德。一日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長者與第二子。羅[目*候]羅多取食。取已。隨長。餘親屬。皆不能見。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長者問其故。祖曰。汝曾供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虗沾信施。故報為木菌。惟汝與子。精勤供養。故得享之又問長者。年多少。曰。七十九。祖說偈曰。入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後如其言果佛授記。

三匙觀法。

【箋】大智度。論。食為行道之人。正受食時。須作三願。

一願斷一切惡。

【箋】初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身口意。一切惡。悉令斷盡。

二。願修一切善。

【箋】次下匙時。當願此生所有善法。悉令滿足。

三。誓度一切眾生。

【箋】後下匙時。當願此生所修善根。迴施眾生。共成佛道。

食存五觀法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箋】智度論。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煑。及成功用甚多。量彼來處者。僧祇律。施主減其妻子之分。來求福故。施凡食時。當作此觀。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飡。粒粒皆辛苦。

論衡。穀之始熟曰粟。舂之於臼。簸其粃糠。炊之於甑。爨之以火。成熟為飯。乃甘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粟未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箋】毗尼母律。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為施所墮。則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箋】明了論疏。出家先須防心三過。謂於上味食起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癡。以此不知慙愧。墮三惡道。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箋】饑渴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須以食為醫藥。用資其身。凡受食時。當作此觀。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一大不調。則生百一種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

五。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箋】不食。則饑渴病生。道業何成。增一阿含經。多食致苦患。少食氣力衰。處中而食者。如秤無高下。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筆飡。黃山穀曰。禮所教飲食之序。教之末也。食而作觀。教之本也。今士大夫。誦先王之法言。則一人也。起居飲食。則一人也。故設教不得不如是。君子有思。終身之思也。食時作五觀。終食之思也。日一日。如是行之。念念仁智。則夫二人者。今而為一矣。五燈。黃龍南。化主歸上堂。世間有五種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三。變生為熟不易。四。端坐喫者不易。更有一種不易。是甚麼人。良久雲。聻。便下座。時翠巖真為首座。藏主問。適來和尚道。第五種不易。是甚麼人。真曰。腦後見腮。莫與往來。

無嗬食好惡。

【箋】古人粗衣遮寒。糲食充饑。為學道故。若當大眾齋法之時。嗬食美惡。損福良多。或遇病緣。不能食粗糲者。亦當存默。

不得以食私所與。

【箋】私與成盜業故。

若摘與狗。

【箋】一大檀誠敬。以美饌供佛僧。時有犬枵腹搖尾。作乞憐之狀。一比丘湣之。分食餧犬。檀信不悅。白佛故製。

來益食。不得言不用。若已飽。當以手讓卻之。

【箋】佛製。持鉢而食。至飽而後放鉢。若行者來益食。欲食。即以鉢托出。既飽。乃置鉢幾上。或行者更來益。則以手讓卻者。以手代語止之。燈錄。巖頭曰。逐物為下。卻物為上。且道與此卻之何如 常州芙蓉太毓禪師。因行食到龐居士前。士擬接。師乃縮手曰。生心受施。淨名早訶。去此一機。居士還甘否。士曰。當時善現豈不作家。師曰。非關他事。士曰。食到口邊。被他奪卻。師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昭覺勤雲。善現作家。芙蓉奇特。盡被龐居士一時領過了也隻如居士道。不消一句。且道是那一句。端坐受供養。施主蒙安樂。

不得爪頭。使風屑落隣鉢中。

【箋】風屑飄落鉢中。使隣坐生嫌。兼失威儀故。

不得含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