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下裙時。當願眾生。服諸善根。具足慚愧。

【箋】西域記。泥縛些那。唐言裙。裙者羣也。連接幅也。舊曰涅槃僧。訛也。諸善根者。乃清淨根本之體。亦清淨法身之用。言服裙之時。善法現前。所思毋邪。則具足慙愧處。即清淨本源處。人之所以迷於五欲。不能清淨者。秪因不知慙愧。若慙愧具足。而清淨善法何曾欠少。

五燈。僧問黃龍。龍誨機急切相投。請師通信。龍曰。火燒裙帶香。

整衣束帶。當願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箋】束帶以條襵。則諸部各異。色乃黃赤不同。整嚴飾也。束收攝也。謂當檢束諸根。則外嚴肅其身。而內收攝其心。乃見道用也。

下單偈 從朝寅旦直至暮。一切眾生自迴護。若於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

【箋】普曜經。如來過去心淨離著不惱眾生故。所行之處腳不汙。蟲蟻不損 佛製誤傷。以其無心。故不治罪。與世律同。然亦有誤傷而還誤傷之報。見第一殺戒論注。

朝野僉頌。五更鐘罷人初寤。地上蟲靈將出穴。日將晡時人欲眠。地上蟲靈亦歸穴。莫將蟲命誤傷殘。人性蟲性何分別。

行步不傷蟲偈 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訶

【箋】善法者。即菩薩行願也。如來三十二相。足為第一德相。謂先以行滿所願。於是菩薩。凡舉足時。即願一切眾生出生死海故。若眾生同於菩薩行願。何處見有生死。秪為行願不同。妄執塵勞。造諸不善。飄蕩苦海。若能一念回頭。具諸善法。則彼岸在即。苦海斷流。眾生名盡。佛亦不為。是名至善。

不得大語高聲。

【箋】禪堂。乃陶鑄聖凡。辨驗龍蛇之所。亦名選佛道場。凡入此堂。當規矩嚴肅。屏絕外緣。不容雜語。若一人大語高聲。又從而和之。不勝喧閙。妨彼真參。為害莫大。

輕手揭簾。須垂後手。

【箋】載清規。天子外屏。諸侯內屏。大夫以簾。

釋名。簾。廉也。自障蔽為廉恥也。宋魏陳楚間。為笛。或謂之麯。自周而西。謂之箔。南楚謂之蓬箔。

莊子。高門懸箔 揭簾垂後手者。謂直下頓促。簾必損壞。兼有麤濁之聲動眾。故當以手襯之。乃見威儀雅度。

五燈。長慶坐破七個蒲團。一日捲簾忽悟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是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拈。據法昌判斷。直饒長慶恁麼見得。也秪見簾外底天下。尚未見簾內底天下。要見簾內底天下麼。法昌有個方便。也下消坐破七個蒲團。管教簾內簾外一時見了。且道法昌與長慶還有優劣也無。若向這裏道得。一任捲舒自在去。

真淨文。在黃龍。一日龍適令待者捲簾。問。捲起簾時如何。者曰。照天照地。放下簾時如何。者曰。水泄不通。不捲不放時如何。者無語。汝作麼生。真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龍喝曰。關西人果無頭腦。乃顧傍僧。真淨指之曰。隻這僧。也未夢見在。龍大笑。

清涼院文益禪師。因僧來參次。師以手指簾。尋有二僧齊去捲簾。師雲。一得一失。

玄沙。與泉守在室中說話。有一沙彌揭簾入見卻退步而出。師曰。那沙彌好與二十拄杖。守曰。恁麼即某罪過。同安顯。別雲。祖師來也。師曰。佛不是恁麼。

不得拖鞋作聲。

【箋】堂中行。當威儀。勿急勿緩。如白鶴之在芝田。青獅之行石窟。二六時中忽然踏著自己影子。不妨覷破曹山眼睛。管取參學事畢。有輩在禪堂。禪不參。教不看。尋常拖一緉鞋。東宕西宕。腳底作檀板聲。在眾取厭。虗喪光陰。逢人也道我在某知眾位下住過。良可慨也。

雪菴錄。山頭和尚。甞稱聖恩和尚。在眾時。勤苦自勵。參究至後夜。未就寢。恐履聲妨人睡。則去鞋襪。跣足經行。冬寒則但去鞋。每每如此。真千古榜樣也。

不得大咳嗽作聲。 不得鄰單交頭接耳。講說世事。

【箋】禪堂煆煉天下納子之大爐韝也。今之風氣日下。禪者掛搭。不知所為何事。乃不顧本分。以禪堂為雜談世事之所。深可慨也。古德雲。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豈可虗喪光陰。閑消白晝。不唯自誤。亦且有礙做工夫人。故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