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出家第一要決擇生死。以大悟為期。其次要明如來五時四教經義。又其次要明律儀。開遮持犯戒相。此三者。全仗明師開示。次第參學。若此三者。一一不知。則與世諦流布。返不如俗漢。惡在其為師法哉。故曰當別求良導。良導者。謂良師良友。相依以明前三要也。徵。有欲以此則刪去。何也。

訓。刪去之意。正恐弟子欲棄其師。乃以此藉口。若真為生死。別求依止。亦必明告其師。乃可他投。今之輕棄本師者。多以其師因緣淡薄。心懷輕藐。因而趨慕多聞。獵取聲譽。較之真為生死。大相逕庭。昔均提感念師恩。願終身為沙彌給侍。此心何心。凡為弟子者。宜錄此一則。懸諸座右。時省觀焉。智度論。譬如嬰兒。不應離母。又如行道。不離糧食。如大熱時。不離涼瓜冷水。如大寒時。不欲離火。如深水。不應離船。病人。不離良醫。

設離師。當憶師誨。不得縱情自用。隨世俗流行不正事。

【箋】憶師誨者。不忘師平日所誨。恍如耳提麵命。終身不違。若恣逞己意。便同流俗。

亦不得住市井鬧處。

【箋】市井喧囂雜遝。非大力量者。不能和光同塵入廛垂手。故頭陀經。先擇阿蘭若處。為第一義故。燈錄。宋武寧慧禪師。與圓通秀鐵麵。同參天衣。安居武寧荒村破院。單丁三十年。而圓通應詔。居法雲。威光烜然。後以書致安。安不拆而棄之。侍者問。何故。安曰。吾始以秀有精彩。今知其癡也。出家兒。塚間樹下。辦那事。如救頭然。無故於八達衢頭。架大屋。養數百閒漢。此真開眼尿牀。何復對哉 圓通秀者。當時之烜赫者也。尚遭武寧貶剝若此。遐想當時。真實為此事者。可以屈指。指外皆是閒漢。餘甞睥睨諸方之烜赫者。大半虗張聲勢。究竟真實為此事者。幾人。誦武寧之言。殊覺齒脥清香。毛骨疎爽。筆飡。寄魁書記偈雲。僧仆城隍佛祖訶。先賢多是隱巖阿。山泉流出人間去。清水自然成濁波。

不得住神廟。

【箋】不住神廟者。謂神以酒肉為禋祀。住則僧儀偃蹇。人所輕忽。故出家者。佛在世時依佛而住。時當像法。則依佛像而住。是故持戒者不禮鬼神。且為鬼神欽敬。若住神廟。則為鬼神所嗬。筆飡。瑞少曇。閩人。剛介自持。至順間。毅然棄去。金陵訪龍翔訴公。於是延第一座。適移忠虗席。公力薦之。師辭曰。公未思移忠乃宋奸臣秦檜香火。檜挾私勢。徧管大慧於梅衡。我雖不肖。忝承其裔。何忍嗣其香火。時鴻儒宿德。無不稱譽。從來道德與忠孝相繼。未有離於忠孝而別有道德。曇祖之論。千古不磨。實為可法。

黃龍死心住翠巖時。翠巖有淫祠。鄉人禬禳酒肉無虗日。師誡知事令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師曰。使能作禍。吾自當之。乃躬自拆毀。俄有巨蟒盤臥內。引首作吞噬之狀。後蟒遁。安寢無他雪堂行拾遺錄。齊安王嗣李主景遠也。復雲。師一夜夢神人峩冠告曰。弟子為師所折。不遑安處。欲至廣南假莊夫六十人。師夢中諾之。未幾。莊夫疫死者滿其數。師後問學者。且道固有鬼神否。若道有。又不打殺死心。若道無。莊夫為什麼卻死。答者皆不契。適真淨會中元首座至。師如前問。元雲。甜瓜連蒂甜。苦瓜連蒂苦。師大喜。元乃辨才高弟也。

不得住民房。

【箋】民房多近市囂。恐累道故 第一阿蘭若頌。欲精進一乘。先當擇其處。闤闠不遠離。煩惱如刀鋸。未到無學門。於學有所慮。林下及水邊。自然絕滓濾。依結茅三間。蒲團敷一具。呆呆著眼看。觸景皆道助。

不得住近尼寺處。

【箋】四分。近尼寺。謂妨處。難處。故學者。不得近。徵。布袋和尚。在十字街頭。等個人來。便曰。乞我一文錢。闤闠不為害也。棲賢住民房。同俗不為害也。蜆子臥紙錢灰中。神廟不為害也。月明之度柳翠近尼寺。不為害也。訓。布袋。彌勒化身。入廛垂手者也。棲賢。住民房。權宜也。蜆子。神前酒臺盤一句。爍破今古。果位上人也。月明。雖是玉通弟子。柳翠為玉通後身。已隔世二十餘年。而月明髮白齒落。可想見矣。當時玉通之緣。元非本意。故能於月明言下猛省。棄卻胭脂。願為執爨。而月明用毒辢手。以滾油毀其美容。終於苦參。至今柳菴尚存。以上機權作用。非今人所能履踐者也。若一履踐。如無鹽之效顰。轉見醜態。沙彌初地。豈可效歟。

不得與師各住。而行世法中一切惡事。

【箋】師資之緣。聚散理之常情。當遵寶訓。不可世諦流布。取笑識者。故曰。不行世法中惡事。惡事者。脅肩諂笑。邀譽紳衿。及近尼寺。住神廟等是也。寶訓。雪堂曰。死心住雲巖室中。好怒罵。衲子皆望崖而退。方侍者曰。未為善知識。行佛祖之道。號令人天。當視學者如赤子。今不能施慘怛之愛。垂撫循之恩。用中和之教。柰何如仇讎。見則詬罵。豈善知識用心乎。死心拽杖趂之曰。爾見解如此。他日諂奉世位。苟媚權豪。賤賣佛法。欺罔聾俗。定矣。予不忍。故以重言激之。安有他哉。欲其知恥改過。懷慕不忘。異日做好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