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香曰。自喜見菩薩以身供養如來。河沙諸佛。讚言善哉。是真精進。以法供養。名第一之施。嗣後見聞。亦寥寥矣。法不雲乎。出家菩薩。應燒身燒臂燒指供養於佛。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捨身肉手足。而供養之。然後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近代如君山永隆禪師。救免沙彌。北地花子觀音。議開戒壇。及緣三人。一者為佛。一者為法。一者為僧。籲。彼三師者。若非多生成熟。即是再來菩薩。良由一切色身三昧。利及無量有情。而見於是也。
己亥二十七年。
悟掩關龍池。
庚子二十八年。
元謐謁無明經和尚於寶方。
謐字閴然。一字見如。詣寶方。一見傾服。求剃度。經難之。遂抵撫州禮法師鎧祝髮。來寶方充火頭。屢呈所見。經皆不許。經遊勘諸方。謐隨行。後往金樓峯。力參歲餘。一日因推磨。失手有省。詣經呈偈曰。累我多年繞處尋。無端石塊解翻身。老儂問我何緣故。眉目依然麵上橫。經曰。前三句即不問。後一句是如何。謐雲不堪雪上更加霜。經曰。今日且放過。夜坐菜園。偶聞蝦蟆聲。當下身世一空。無法可喻。偈曰。虗空逼塞一聲蛙。水鳥含靈共一家。十字街頭閑意思。自歌自唱哩蓮花。
辛醜二十九年。
藏乞戒雲棲。
時朝廷戒壇未開。先授息慈戒。
元鏡參經和尚於寶方。
鏡字晦臺。號湛靈。建陽馮氏子。參寶方。力究諸祖誵訛公案。偶閱圓覺隨順覺性章。豁然氷釋。經印以偈。
憨山德清興復曹溪祖席。
先是清與達觀可。共念禪席陵[(雪-雨)/粉/大]。皆由本源壅蔽。欲往曹溪。以濬法脈。而清遣戍。至雷陽。製府戴。觀察任。南韶道任。皆感服清德化。延入曹溪。時曹溪四方流棍。集於山門。開張屠沽。穢汙之甚。積弊百餘年矣。墳墓率占祖山。僧產多侵之。且勾合外棍。挾騙寺僧。無敢正視者。清歎曰。此心腹之疾也。苟不去。則六祖道場。終將化為狐窟。往白製臺戴。戴曰。無難也。試為公力行之。即下令本縣。坐守。限三日內。盡行驅逐。不留一人。山門積垢。一旦如洗。開闢路徑。重修祖殿。一二年間。百廢具舉。
祥符蔭曰。大師甞曰。吾師佛聖人。出家學道。乃止雪山修行。葢雪山清涼處也。眾生為五欲煩惱之火。晝夜燒煑。而欲其出離。非置之萬仞氷雪之中。使之徹骨嚴寒。又何以止烈燄免銷鑠哉。大師初行腳。即決誌登五臺。向清涼絕頂。於憨山氷雪堆中。撥出老屋數椽。孑然居之。一日經行立定。忽覺萬境澄湛。唯一大光明藏。圓滿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見其中。自覓身心。了不可得。從前疑會。當下頓消。出定視釜。已生塵矣。從此以淨光明幢。到處作大佛事。乃至荷戈投荒。入炎瘴饉癘之鄉。身坐屍陀林。而心遍作清涼散。今讀其從軍詩。有曰火宅誰堪避。清涼自可求。則知師雖乘願入此熱惱叢中。布慈雲。灑甘露。然非從氷雪懸崖。一迴撒手過來。亦何能法法無生。得大自在也。至濬復曹溪一段公案。則又法苑一大快事。而以逆緣得之。所謂順逆皆方便也。師真可謂大雄後勁矣。他日詠大雪。則又曰。回想六年饑餓處。令人不覺鼻頭酸。噫。痛定思痛。難矣哉。
居士幻寄瞿汝稷集指月錄成。
錄凡三十二卷。始自七佛。終於大鑑下第十六世。節次詳明。旨要該悉。雖儒門所集。而衲子使之。
壬寅三十年。
祖移錫燕都圓悟監龍池院。
是時講席盛行。衲子相見。不齒向上。祖孤任單提儼然汾州。甞舉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語。辨驗方來衲子士大夫。罕契其機。
無異來和尚住廣信博山。
癸卯三十一年。
圓悟銅官山悟道。
秋過銅官山。豁然大悟。昭昭靈靈之境。一時打徹。情與無情。煥然等見。覓纖毫過患不可得。
漢月藏詣龍池。
藏徧參諸方。求真師。走荊溪見祖。至龍池下院。知祖北遊。見祖自題頂相而還。
真可寂於詔獄。
可庚子歲。將往曹溪。以濬禪脈。泊湖口。值榷使紛梗。南康守吳寶秀被逮。可驚詫曰。其如世道何。即策杖入都。多方調護。秀得末減。妖書震發。遂下詔獄。金吾訊鞫。對曰。礦稅不止。則我救世一大負。傳燈未續。則我出世一大負。時忌者欲死之。可乃沐浴。端坐而逝。次年秋。塔於雙徑。可氣宇雄毅。麵稟嚴肅。中懷慈湣。接機利物。不假常情。一棒之下。頓欲勦絕。是故歸誠甚夥。而親詣者甚希。然性躭山水。若雲行鳥飛。所受檀信。四事紛然。而服無餘衣。重興梵剎一十五所。而居無常處。除刻大藏。凡古尊宿語錄。及所著經論文集。世所不聞者。盡搜出流行。喜蘇長公易解。閱歷書。必加額而後啟。四十餘年。脇不契席。恒誦毗舍浮佛半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每每示人曰。吾持二十餘年。已熟句半。若精二句。死生了然矣。有內外集行於世。
祥符蔭曰。禪宗至神廟間。波靡極矣。得雲棲五乳及可。一鼓作氣。而後天童萬峰兩祖。乘願崛興。可尤秉真實心。凜然以大法為己任。惜時無黃檗睦州一流宗師縱奪之。遂使可不能如臨濟雲門。籲此今古之所以貴師承也。可深慨五家綱宗不振。後學茫茫。無從趨正。亟欲輯續傳燈。辨明真偽。乃以世緣掛礙。賷誌長往。噫。汩沒而至今日。更自難言。安得大乘氣象。如可者。一樹精進幢哉。
甲辰三十二年。
乙巳三十三年。
弘儲生(是為靈巖)。
二月八日。生於南通州李氏。
悟監院入京省覲。
四月偕圓修入燕京覲祖。冬十月。始達普照寺。祖聞悟來。先使人待之國門。及至。便問有新會處麼。悟曰有。祖曰。有什麼新會處。悟曰。一人有慶。萬民樂業。祖曰。汝又作麼生。悟即問訊曰。得得來省覲和尚。祖曰。念子遠來放汝三十棒。悟便出。
丙午三十四年。
祖駮空印正量論。
晉僧肇依三諦立宗。破小乘凡外妄見。作四論。一曰物不遷。二曰不真空。三曰般若無知。四曰涅槃無名。大意謂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時有講師空印。作正量論。駮肇論。故祖直駮空印之非。
丁未三十五年。
悟辭祖南還。
戊申三十六年(正月南京天鳴聲如濤鐸旬餘乃止)。
無明經和尚住壽昌元賢從之剃染。
經是年開塔壽昌。贒建陽蔡氏子。幼補邑庠。讀書僧寺。聞僧誦經至我於爾時。為見清淨光明身。不覺心大歡喜。閱之。又茫然意旨。乃往問經。經勉看乾屎橛話。年四十。親歿棄家。往投經剃染。一日經自田間歸。逆問曰。如何是清淨光明身。經振衣而立。賢曰。隻此別更有麼。經拂衣便行。賢隨入方丈不及啟口。經連打三棒曰。向後不得草草。
己酉三十七年。
律師古心如馨開戒法於金陵靈穀法藏從之圓戒。
時戒壇久閟。馨開南山法門。戒儀一新。藏得圓戒。
庚戌三十八年。
禪師法藏住海虞三峯。
藏徧求真師。時禪風絕響。乃遊方。至海虞北麓。見煙一穗。起深樹間。藏曰。此有隱者。撥草而進。谿流繞門。鏘鏘然。古院沉寂。主僧曰。師氣宇非常人。三峯集東南靈秀。師宜住此山。藏曰。我亦樂之。院久廢。藏擕四五苦行。力參。如風穴當年。
辛亥三十九年。
祖自燕京還龍池。
祖付圓悟衣法。
祖自北歸。南遊越。窮天台龍湫諸勝。庚戌歲杪。還龍池。祖一日陞座。召悟。悟近前。祖舉起拂子曰。諸方還有這箇麼。悟震威一喝。祖曰。好喝。悟連喝兩喝歸位。祖顧悟曰。更喝一喝看。悟即出法堂。明日撾鼓上堂。以大法印付之。
三峰法席成。
五乳弟子包福明。十餘人。破家成三峯叢席。額曰清涼禪院。
憨山德清赦還。
壬子四十年。
三峯藏悟道。
二月朔。藏八百日不語死關。才上蒲團。忽眩暈。歐痰一鬥。遂放身熟睡。如墜千尺井中。求出相似。手足都無攀攪。至第五日巳間。方深睡。窗外二僧夾籬。拗折大竹。聲若迅雷。頓見虗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法俱消。一真不立。盡大地覓纖毫過患。了不可得。無有譬喻能喻。揭開從前文字。但見紙墨。義理了不關思。端坐終夜。如彈指頃。無思惟中。觸著趙州雲。我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凡古栢樹子。乾屎橛。新婦騎驢阿家牽。八角磨盤空裏走。至雲門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種種三昧。一時見前。因勘破向來。橫說竪說。行棒行喝。總未是向上全提在。所以雲門道。盡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須知更有向上全提時節。儻臨濟不曾得黃檗佛法無多子。德山尚疑天下老和尚舌頭。何能棒下成等正覺。喝下成等正覺耶。後復深研玄要之旨。從梅花蓓蕾時閉關。疽發於背不自覺。忽推窗見黃梅墮地。千門萬戶。劃然天開。
癸醜四十一年。
甲寅四十二年。
湛然澄和尚開法雲門。
憨山清返初服。
臨濟第二十九世禹門祖示寂。
二月十二日圓寂。
禹門祖付天童悟。磬山修。雪嶠信。抱樸蓮四人。諸家法脈。正在繁衍。書則不勝。定則未可。年紀止於禹門。宗統之歸。須俟後定。
歷年表曰。自宋高宗丁巳紹興七年。至明神廟甲寅萬歷四十二年。凡四百七十八年。其間正宗法脈。時汙時隆。大道機宜。若顯若晦。南渡晚葉猶重法以尊師。理學名儒。或內秘而外見。元廷隆禮。邁於尋常。明時尊崇。著之令典。碩德耆緇。盛行南北。英流俊衲。不減宋唐。鬱鬱以興。繩繩相成。但以兵燹頻仍。雲山深隱。微言妙義。多霧晦以煙消。斷簡殘編。每蛛絲而蠧篆。禪林文獻。遂致渺茫。法苑淆訛。因之流播。然真傳大意。授受明的之機緣。正續雄風。紹述後先之次序。皎然如氷輪霜洗。光藹徹乎中天。儼爾似霆蟄春回。聲隱蟠於大地。高峯中峯之冷嚴而韜晦。萬鬆雪庭之圓敏以精持。皆所以深培厚蓄。而伏隆隆振振之緒於未艾。圓通禹門。凜乎太華之雪照晨曦。嵩少宗鏡。泠然玉井之泉流夜壑。此其九鼎之繫。縹緲未墜單絲。千鈞之機。舉發方期钜力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