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濟宗統止於禹門。曹洞宗統止於宗鏡。從明季至皇清康熈二十八年己巳。其間諸方之出處大段。有年月可徵。見聞所及者。附書年甲之下曰略紀。俟後之宗統定而詳係焉。
乙卯萬歷四十三年。
正月。悟和尚心喪。伴柩龍池。傳祖臨寂。命悟繼住。悟斂鋩閟彩三年。泯泯心喪。山頂高寒。焚香卻坐。簡古公案近二百則為之頌 發明(法王宗統。如一人端拱。攝化萬方。君前臣名。示至尊無外也。故凡皆書名。宗統未定。諸方名分不一。通書和尚。從法門稱謂也)七月四日。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寂。宏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補邑庠。每書生死事大四字於案頭。一日失手碎茶甌有省。作七筆勾見誌。投西山性天和尚祝髮。北遊。參徧融。後謁笑巖祖於柳巷。南歸過東昌。道中聞譙樓鼓聲忽悟。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裏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重復雲棲古剎。以淨業普攝三根。汲汲孜孜。專精無間。以法利生。緇素鹹稱古佛。問參禪念佛。可得融通否。答曰。若是兩物。用得融通著。半月前。預知時至。西向而逝。
丙辰四十四年。
十二月悟和尚奉傳祖骨入塔。
丁巳四十五年(七月京師怪風八月宣府天鳴地震)。
四月望日。悟和尚嗣席龍池。心喪既畢。眾請開堂。同門初若易之。一陞座。眾屈服。為之改觀。
憨山清大師自五乳抵雙徑。弔紫栢可大師。襄舉塔事。入雲棲弔蓮大師。留二旬。發揮大師生平密行。至有聞而泣者。銘其塔。旋至吳。藏和尚同錢受之太史。延至三峯。
寒灰聞穀二老宿。以徑山法席久虗。同諸士大夫請藏和尚。藏辭之。
戊午四十六年。
正明十七日。壽昌慧經無明和尚寂。經住寶方峨峯壽昌三剎。別建庵院二十餘所。七旬尚混勞侶。耕鑿不息。丈室蕭然。惟作具而已。益王嚮德。深加褒美。每歎曰。去聖時遙。幸遺此老。十三日示微疾。至十七日蚤。取水盥漱拭身。曰不必再浴。索筆大書曰。今日分明指示。擲筆端坐而逝。茶毗火光五色。頂骨諸牙不壞。即於本寺方丈建塔。
己未四十七年。
庚申(萬歷四十八泰昌元)年。
熹宗悊皇帝。
辛酉天啟元年。
壬戌二年。
癸亥三年。
悟和尚住通玄。開堂演法。有通玄峯頂。別是人間之語。夏六月。始定九旬安居之製。深山曠野。相依衲子十數輩。多正因行腳之士。而茆堂草榻。不倦槌拂。寅夕提策。往往有開發者。
黃山惟安普門大師寂。安邵縣奚氏子。幼孤賤。苦行矢願。精勤鍛鍊。萬歷三十二年。立黃山道場。破雪登奇。捫蘿陟峭。得黃山之勝地。賜額慈光寺。兼滲金佛像。天啟三年至夫椒祥符。廚粟無炊。七日不餐。是時權璫播虐。人不聊生。安矢心化濁。救民水火之中。挈杖而北。行至清源之乘願村。是安十年前所建。少傅蓼水朱公留結夏。六月十三日。趺坐說偈而逝。廣護居士中丞許鼎臣銘其塔曰。安誌氣猛烈。從萬死一生中。悟無生法。骨力挺堅。從廝養卑賤時。證尊貴性。力參涉險。如少林五臺太行諸處。不啻人煙一飯少。山雪獨行深。再上五臺。斷惑證真。前後際斷。禮空印呈偈。人為無明用。安能用無明。人受煩惱使。安能使煩惱。初不識字而字從心生。初不立言而言如泉湧。所過開設叢林。用棒喝以成上上之器。用煉魔以接中下之機。嘗曰。究心必集法。忘我必為眾。無慧之福癡。無德之慧狂。以法破人。未嘗以人破法。有不像語諸錄。可謂苦行貫天地。大慈包古今者也。祥符蔭曰。神廟之際。宗旨式微。如九鼎係單絲。其時諸方多以苦行持之。如火場水齋煉魔等。雖皆不無偏枯。然精神力用。實足以祛救衰靡之病。如普門大師者。生平於逆風惡浪中。操慈航以接人。可謂險夷一致。其自敘行實。幼時鄙賤。一無所諱。黃山檗菴誌和尚嘗曰。若普門大師者。可謂具大人知見者也。許青嶼侍禦。嘗述大師住祥符曰。先大中丞廣護公。同張清惠二無公入山問道。丈室留餐。即大眾黃虀糠糰。中丞公曰。弟子即得。張公初入道。恐未諳此麤淡風味也。大師擲糠糰起曰。我非以世法奉承檀護僧也。噫。今禪門鄙習。已至不堪。安得如大師者一力挽哉。
十月十一日。曹溪德清憨山大師寂。清返僧服後。結庵五乳峯下。六時刻漏。專修淨業。居四年。復往曹溪。沐浴焚香。集眾告別。危坐而逝。世壽七十八。僧臘五十九。清長身魁碩。氣宇堂皇。所至及物利生。機用善巧。所著有楞伽筆記。華嚴綱要。楞嚴懸鏡。法華擊節。楞嚴法華通議。起信唯識解。觀老莊影響論。道德經解。大學中庸直指。春秋左氏心法。夢遊集。清興復曹溪。備載中興錄。建塔於曹溪之天峙岡。弟子吳應賓錢謙益銘塔。陸夢龍述傳並碑記。小師雲居觀衡作曹溪中興傳。靈巖擔雪儲贊序曰。昔吾通陳大司馬節製兩粵。歸對鄉先達曰。仕宦不足道。我得見憨大師。覩僧中之龍鳳。儲童子時聞此語。及脫白萬峯。月朔望雲集。必首禮五乳堂上大師。特上方丈請示。先師曰。曩者匡廬從遊憨山大師也。問其道品。則曰果位人也。往來胸懷三十年於茲。盡發其書而讀之。恨不曾身侍五乳也。眼中見宗門稱師匠者。絕非大器。深夜敬禮先佛世尊。願得如五乳紫栢法王氣象者。荷綱宗於末法。泫然感歎。虞山宗伯所謂深山大澤。龍亡虎逝。則變怪百出。誠法門金石之論也。為之贊曰。敬皈禮。法中王。譬之材。為棟梁。於過去。遠有光。後世思。勿能忘。
三峯藏和尚集。宏戒法儀成。自戒壇久閟。儀法亡失。藏以參禪者務持律以固禪宗。受戒者當參禪以求戒體。乃考求古規。會歸宗旨。為諸說戒之儀式。曰宏戒法儀。諸方遵而行之。
甲子四年(七月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悟和尚開堂金粟山廣慧寺。四月到寺。冬結製。眾盈千指。破山明。石車乘。瑞白雪。皆在座下。漢月藏為首座。藏謁悟和尚於金粟。請示臨濟宗旨來源。和尚特上堂舉黃檗見百丈。丈舉再參因緣。黃檗不覺吐舌。丈曰。子以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曰。不然。因師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丈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故臨濟三度問佛法大意。三度被打。濟後出世。惟以棒喝接人。不得如何若何。祇貴單刀直入。藏出眾便喝。和尚曰好一喝。藏又喝。和尚曰。汝試更喝一喝看。藏禮拜歸位。和尚復瞹顧藏。舉僧問古德朗月當空時如何。德曰猶是堦下漢。僧曰請師接上堦。德曰月落後相見。且道月落後如何相見。藏便出堂。即日請藏居第一座。製完辭行。和尚手書從上承嗣源流。並信拂付囑藏。
乙醜五年。
丙寅六年。
金粟冬製眾盈五百。五峰學為西堂。
春。三峯藏和尚開堂蘇州北禪。冬。住杭州安隱。金粟悟和尚專使送法衣至。
冬十二月紹興雲門顯聖圓澄湛然和尚寂。
丁卯七年。
梵伊致和尚繼席三峯。致海虞陶氏子。事三峯藏和尚為侍者。令參竹篦話。時三峯初闢。支石為牀。縛籬為壁。值隆冬。寒風砭骨。乃詣庫司乞紙。藏聞而怒曰。汝不念歲月飄忽。己事未明。反瑣瑣牀席間希宴安耶。後凡有所問。即詬罵不已。一夕經行至五更時。聞鬆濤大作有省。復力參。遂入堂奧。繼住三峰。
毅宗烈皇帝。
戊辰崇禎元年。
三峯致和尚寂。
己巳二年。
春。藏和尚結製海虞天甯。製解。四月到萬峯。吳江令熊開元。建說法堂。請藏和尚開堂。
八月。金粟悟和尚受福建黃檗山萬福寺請。九月。歸龍池掃傳祖塔。還展先塋。入鄧尉山天壽聖恩禪寺。掃萬峯寶藏兩祖塔。嗣法主席漢月藏率大中丞趙士諤孝廉周永年等請陞座。郡之士衿。皆齋候於城東之瑞光寺。萬眾喧闐。街衢巷陌為之不通。乃登塔之絕級。一受瞻禮。過虎邱掃隆祖塔。闔寺辦嚴。而譁逐愈甚。遂不及舉七而還。過鬆陵。舟人不敢維舟近岸。僅於中流受熊明府開元一齋。
八月枹樸蓮和尚寂。嗣龍池傳祖。住湖州淨名。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顯聖。雪桐城楊氏子。謁紫陌可授以毗舍浮佛偈。禮雲門澄。一日聞鐘聲大徹。擢第二座。參學時無被臥。不解帶者十三年。開法。鍛鍊學者。不假辭色。
冬。悟和尚結製。眾一千。舉費隱容為西堂。
藏和尚開爐梁溪錦樹院。付一默成。問石乘。在可證。頂目徹。有四雄玉兔出龍峯。北禪寺迦葉尊者瞬目之瑞。繼起儲投萬峯藏和尚出家。
破山明和尚住嘉禾東塔。明蜀之蹇氏子。聽講楞嚴。至一切眾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有疑。出蜀徧參憨山清。博山來。雲門澄。皆不契。乃住破頭山。猛力參究。一日立萬丈懸崖上。自誓曰。悟不悟。性命在今日了。辰時立至未時。眼前唯一空明世界。忽舉足墮崖損足。至夜半翻身覺痛有省。天明曰屈屈。參悟和尚於金粟。悟問內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麼時以何為界。明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悟頷之。
問石乘和尚住焦山。乘竟陵熊氏子。初遊黃檗雲門金粟之門。後參三峰藏和尚。力究二載。一日侍立次。有僧問藏曰。十方無壁落。四麵亦無門時如何。藏震聲大喝。乘從旁省悟。乃歎曰。和尚接人直如還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服勤六載。受付。出住焦山。楚王嚮道化。致書幣請法。
庚午三年。
春悟和尚赴閩川黃檗請。三月二十七日入院。四月十五日開堂。
頂目徹和尚繼席三峰。徹字幻空。金陵栢氏子。少孤失學。知事佛。嘗習業緇染家。客吳門。從古心律師受優婆塞戒。二十四歲。投三峯披剃。乃乞戒藏和尚。執收飯之役。藏一日問曰。出家奚事。徹曰。將學經。藏曰。循行得字。頭已白矣。其奈生死何。徹駭然。曰若為即得。藏曰。顧子如木石。且持偈發慧去。口授南嚴偈。俾持之。徹繫念不輟。三年不少懈。一日忽覺風聲鳥語。皆轉此偈。自念至此。何故不知此意。因求進七日關力究之。足纔跨門。目前一迸。大地平沉。頓省偈義。亟趨方丈擬申問。藏即打趁。既而示一歸何處話。徹罔解厥旨。時值上元雪霽。有搏雪羅漢於庭。藏令眾僧作頌以驗悟解。徹倩書以呈偈曰。虗空一尊雪羅漢。思惟盡處阿誰判。一片氷壺難指擬。恰來正是正月半。藏嘉賞之。乃曰。惟爾幻空。潛蛟伏虯。若遇春雷。倒嶽傾湫。後一日。聞竹椅倒地作聲。豁然大悟。藏為助喜。命字頂目。遂繼三峯法席。
漢陽方伯蕭伯玉。並楚紳士。請藏和尚住大別興國寺。卻之。
秋。博山元來無異和尚寂。來住博山。上堂曰。博山今日不說有法。不說無法。不說亦有亦無法。不說非有非無法。離四句。絕百非。石人點頭。青山皺眉。深寒博得三春暖。破霧披雲入翠微。將示寂。誾首座問和尚尊體如何。來曰。儘有些子受用。座曰。還有不病者也無。來曰。熱大作麼。座曰。來去自由。請道一句。來為書歷歷分明四字。投筆坐化。塔全身於本山之西峰。祥符蔭曰。博山雖未分明付授。然雪關誾出世於瀛山。嵩乳密闡化於檀度。空隱獨開法於羅浮。竹山嚴韜跡於獨峯。皆拈香承嗣。而法脈未湮。葢博山秘重密嚴。而誾等久親實證。各有所得。不敢辜負。非今之承虗接響者。能藉口而望項背也。
東苑元鏡晦臺和尚寂。鏡號湛靈。建陽馮氏子。嗣壽昌經。開法於仙亭一枝山。退隱武夷。風韻孤峻。儀部黃端伯銘其塔。
八月。悟和尚離黃檗。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紹興延慶。
辛未四年。
元日。悟和尚在吳北禪寺。受明州司李黃端伯侍禦祁彪佳請住阿育王寺。上元日別吳門。藏和尚。侍送。二月十五日到寺開堂。三月。過天童掃應菴密菴兩祖塔。侍禦李遵徐之垣等。請主太白名山。檇李太常吳中偉中丞徐從治給諫虞廷陛等。請再主金粟。兩郡交迎。集眾決之。眾譁主天童。四月三日入院。藏和尚自鄮山回。立具德禮為參首。
頂目徹和尚住瑞光。上堂。有時電閃星馳。金蛇尾後轟雷。有時天高雲淨。玉兔空中迷影。有時入林不動草。有時入海不揚波。汝等諸人甚處見瑞光。六月。廬山開先智明若昧法師寂。明海陵毛氏子驅烏揚之東隱。少不檢。將縱跡天下名山水。投宿潤州銀山。見其經營嘈雜。而方來憧憧不已。怪問之。曰將延三大師講楞嚴。三大師者。雪浪恩也。視門牓曰。楞嚴必稔前五卷者。與牀歷。急求楞嚴。展誦不終日。前五卷如建瓴下。乃竟誦。而恩至。見之感切涕慕。淋襟不自禁。誓將如今大師。恩辯慧滉漭無涯岸。愛明超逸。獨輸壼奧。示精微。因綸貫諸部。納戒雲棲。叩禪紫栢。趨太行伊闕。物色高人韻士。以淹洽百氏家言。槖中載寂音僧寶傳。當山水佳處。出而吟哦。既而頓足捬膺曰。嗟乎我獨不得與此八十一人者同遊哉。則又泣。復傲然挈之而往。陟匡廬居古黃巖。遷開先。生平禪戒並急。而以首楞嚴為講法之要。自謂於楞嚴有深證。叢林有昧楞嚴之稱。說法江楚吳越間三十年。身外無長物。四方遺問填門。隨手而散。去來不預計。意至則行。追隨者方喘急。而一笠翛然。已莽蒼在望矣。手書別檀護誡門人訖。自詣龕室跏趺。笑謂眾曰。我且試耳。遂寂。山翁忞乃其手度。退翁儲從之修東林淨業。
九月。瑞白雪和尚住白雀。
冬十月。藏和尚赴揚州天甯請。士庶擁道。十一月。浙人士復請結製安隱。繼起儲悟道。儲自期七日明道。至第六日。危坐如塑像。堂中開靜。見兩行僧對問訊。嚗然自落。積劫未明之事。徹底見前。亟趨方丈。藏望見顏色。曰看箭。儲喝。藏曰看箭。儲又喝。藏起立大呼曰看箭。儲放身倒。時侍者於磐鴻燒香曰。儲兄何不禮拜。儲即下去。藏當晚小參。儲方作禮。藏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儲曰恰恰今朝臘月初三。藏問與趙州衫子同別。儲曰一滴水一滴凍。藏問如何是奇特事。適大殿撞鐘。儲曰鐘聲咬破七條。
心空居士朱時恩集佛祖綱目。恩秀水人。凡四十一卷。起七佛。終萬峰蔚祖。泛敘而不詳係。無當宗傳。
壬申五年。
正月。瑞白雪和尚經始弁山龍華。
金山法肇縉雲和尚寂。
癸酉六年。
夏。藏和尚住淨慈寺。藏受杭州。兵轄蔡雲怡。護法聞子將嚴印持忍公等請。開堂淨慈。緇素省發者。自豁堂嵒爕雲璣。前後二十五人。入雲棲掃蓮大師塔。眾請陞座。特示禪淨大旨。先是嘉禾人士請住長水真如寺。吳門人不從。至是大理朱大啟太僕李日華諸公。力懇解淨慈製。住真如寺。製中日提寂音尊者智證傳。助顯第一義。東園居士惲人華宏曇曰。在昔餘心嚮往三峰老人。而恨未覩其書也。有禪宿齎視老人所提智證傳。喜而驚悚。歎曰。禪典中乃有是書耶。立起如鄧尉。谘決所疑。老人多方垂手。輾轉難搆。一日請益。問佛而答乾矢橛。問西來意而答庭前栢樹子話。推出楪子曰。爭奈者箇何。老人奮舉界尺劈破之。曰百雜碎。餘霅爾心開。言下薦得馬祖以來拔地傾天用處。於是以白衣執侍。斫究臨濟宗旨。偶讀雲門錄。至盡大地無絲毫過患猶是轉句。不見一色始是半提。直得如此。須知更有全提時節。胸中障翳頓釋。乃知臨濟立法。如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千萬世天度範圍於斯。雲門則夏正也。中星之用未移。故徹見雲門。即透臨濟。一句三玄。三句一句。臨濟雲門。豈非均此全提時節也哉。
少室心悅喜和尚應周籓請入汴。寓給苑香林。兵憲曹應秋。同諸士大夫問道無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