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時蔚。嗣聖壽祖。初住蘭溪嵩山。後開法萬峯。
戊戌至正十八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萬峯聖恩祖嗣宗統(二十四年)。
祖開法萬峯。
祖卓錫蘇州鄧尉山。衲子奔集。遂成叢林。上堂。舒兩手雲。大開方便門。便從這裏入。復握雙拳雲。閉卻牢關。說家裏話。且道不開不閉一句又作麼生道。良久斂僧伽黎下座。解製上堂曰。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解開布袋口。衲僧得自繇。腳頭腳底風雲起。撒土揚沙輥入流。逼塞虗空無影像。啼鶯元在柳梢頭。畢竟作麼生取用。喝。
禪師德然繼住聖壽。
然嗣聖壽祖。甞參石屋珙。書鬆隱二字授之。因以為號。刺血書華嚴經。足不踰閫者三載。有天華滿庭之異。感居民為建寶坊。洎祖遷化。眾請繼席。
禪師徑山下文敏宏覺古鼎祖銘寂。
銘嗣元叟端。貌寒寢。因精修二十年。忽化為福德之相。住徑山十二年。錫號慧性文敏宏覺普濟禪師。將遷寂。遺書囑丞相外護。復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虗純滿。七十九年。搖藍繩斷。擲筆而逝。茶毗舌根數珠皆不壞。舍利無算。
禪師普仁應明詔住婺州智者寺 發明(明朝詔宗師開法之始故特書)。
仁智者義嗣。明太祖是年親帥六師至婺州。幸智者寺。詔仁主之。後遷淨慈。
禪師古林下平江定慧大方火化。
方嗣古林茂。住平江定慧。不檢細行。跌宕自如。謝院事。寓靈巖老宿華公房。與郡守周義卿善。周入山訪之。方雲。某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矣。其為我證明。周戲諾之。乃措薪為棚。與眾僧訣。說偈陞柴棚。火發烈燄熾然。於火聚中祝香雲雲。度數珠學華雲。聊當遺念。火燄到處。多得設利。周聞之驚歎不已。
己亥十九年(十一月元大都有杜鵑)。
庚子二十年(正月丙辰五色雲見)。
禪師崇裕出世太平光孝遷圓通。
裕笑隱訢嗣。三十載脇不沾席。住太平日。圬人塓壁。壁中隆然有物函。抉之獲悉達多太子像。乃佛牙所刻成。裕召工傅以黃金。金迸裂。舍利從中湧出。雕小香殿奉之。尋遷九江圓通。
辛醜二十一年(十一月黃河清凡七日)。
禪師天童下雪竇無印大證寂。
證參洞宗雲外岫於天童。典教藏。機甚契。嗣其法。至治間。詔天下善書者金書藏經。事竣賜織金屈眴。南還。丞相脫驩請住衢之南禪。繼領光孝。遷信之祥符。移明之定水。升雪竇。九月寂。闍維舍利明瑩。牙齒數珠不壞。
壬寅二十二年。
癸卯二十三年(十月山東赤氣千裏)。
甲辰二十四年(明太祖建國號曰吳稱吳元年)。
禪師慧曇住蔣山。
曇天台楊氏子。十六嗣笑隱訢。明太祖定鼎南京。曇謁上。上一見歎曰。真福德僧也。命主蔣山。時大內新成。詔曇引千二百眾披閱大藏。曇陞座說法。上親帥羣臣幸臨瞻聽。曇法音洪暢。妙契皇情。山內帑帛以施。遠邇學徒。聞風奔赴。堂筵至無所容。凡祖庭規矩。曇備行之。觀者唶唶曰。三代禮樂。無以加焉。
乙巳二十五年。
禪師寶金賜衣號詔住海印。
金字璧峯。乾州永壽石氏。六歲出家。徧歷講席。後精禪定。嗣縉雲真。入五臺山秘魔巖建靈鷲菴。僧俗趨風。常至萬指。召入內廷。值大雪夜。有紅光自金室中直透霄漢。上驚歎。賜金襴伽黎。明年禱雨輒應。勅賜寂照圓明大禪師號。詔住海印寺。
丙午二十六年(二月黃河北徙)。
丁未二十七年(正月絳州天鼓鳴)。
禪師天童下天界孚中懷信寂。
信嗣天童坦。至正間住天童。禦史臺奉疏命主龍翔。及明兵下金陵。僧徒竄散。信宴坐一室。高皇帝親幸嘉之。勅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一日晨興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歸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請說偈。信瞋目叱之。復哀請。遂握筆書曰。平生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裏晴空片雪。書畢復瞑。時帝統兵江陰。夢信謁見。問信來何為。對曰。將西歸告別耳。帝還聞信遷化。與夢符。異之。詔出內府帛幣助喪。且命卜藏龕之地於伏牛。舉龕之日。帝親致奠。送出都門。茶毗舍利如菽。貯以寶瓶。光發瓶外。
戊申(至正五十八大明洪武元)年(是歲元亡)。
明(姓朱)。
太祖高皇帝(諱 以壬辰起兵。歷十有七年。至戊申正月。文武羣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為皇帝。以統一天下。即位於南郊。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
太祖己酉洪武二年。
禪師梵琦曇噩等應詔主蔣山法會 發明(法會之建不書。興朝方新。崇重法化。諸山禪宿。一時雲集。彬彬盛事。黼黻文明。故書之)。
元年秋。詔徵江南高僧十人。建普度大會於蔣山。二年春。復建法會。海鹽天甯梵琦應詔至京。名居第一。親承顧問。再召說法。賜伊蒲。舘於文樓。瑞龍曇噩既奏對。上憫其老。放還。清泰子楩。淨慈智順。定水來復。靈隱元瀞。萬壽至仁。徑山福報。福林智度等。俱應詔至京。上親臨勞問。請法具饌。同主蔣山普度大法會。天界善世宗泐。奉勅撰獻佛樂章進呈。禦署曰善世。昭信。延慈。法喜。禪悅。徧應。妙濟。善成。凡八曲。勅太常歌舞以節奏之。
禪師天台雲峯祖燈寂(嗣法未〔祥〕)。
燈住雲峯。苦行自給。影不出山者踰五十春秋。人多化之。有以土田布施者。辭曰。先佛以乞食為事。吾焉用此。忽示微疾。集眾說偈而逝。火化異香襲人。舍利不可勝計。
禪師普明下宜興龍池弘教了悟永甯寂。
甯字一源。南通朱氏。嗣普明無用寬。寬囑曰。汝緣在南。逢龍即住。遇池便居。甯受命南還。至治癸亥。宜興龍池疏請。甯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先是山巔有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甯授龍三皈戒。遂不復出。居久復至絕巘築室。壁立如削。斷木為棧。棲板空中。足不越限者三年。帝師稔知道行。降號宏教普濟禪師。尋召入京。宣命龍光殿陞座說法。上大悅。賜金襴法衣。加號佛心了悟。庚子出領善權。是年夏六月示微疾。囑弟子裁紙製內外衣。且曰。吾將逝矣。命移龕至絕巘。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吉祥而逝。先一月池水忽竭。及甯順寂。噴湧異常。時黑白戀慕。至有然頂灼臂以供養者。茶毗五色光燄。齒牙舌輪珠皆不壞。設利無算。門人分餘骨與不壞者。就龍池太平齊山紫雲麻蕻五所建塔藏焉。
台宗法師杭州集慶寺士璋寂。
璋字原璞。生即伏犀貫頂。雙眸烱如點漆。喜讀佛書。鄰寺僧請其父曰。此釋氏種也。盍乞師我。父怒曰。吾兒如芬陀花。非若倫也。遂令入傳法寺薙染。侍我菴無於上竺。力學無怠。時有天心瑩者。高亢不服人。獨豓璋。相與切劘。時目雙璧。我菴無化去。東溟日補其席。璋復承陶冶。至正十三年住棲真。往來南竺才演福繼二老之門。更臻玄微。甞對眾曰。佛法教藏。渺如煙海。固非獨善所能究盡。使吾自畫而不進。其能免於孤陋之誚乎。元季兵亂。不以世難易其業。牧眾演法無虗日。洪武初詔江浙名宿鹹集天界。諸方雲集。莫知規繩。璋獨出方略。具有條敘。時十萬眾共聚。法製井然。是年六月既望預知時至。安然坐蛻。璋器度瀟灑。論議慷慨。據直道而不狥流俗。所住之剎。誓不薙蓄一人。
相宗法師紹興寶林大同寂。
同住蕭山淨土。遷景德。及嘉禾東塔。改寶林。寶林乃清涼國師肄業之地。同欲高臥不起。郡邑交疏請至再。始投袂起。至則天下俊衲多從之。賜號佛心慈濟宏辯。並金襴僧伽黎。鍾山法會。同年八十預焉。召見賜珍秘。同神宇超邁。修偉玉立。而吐辭溫美。扶植宗乘。解紛排難。無自他猜忌之嫌。持律甚嚴。無一長物。然性至孝。遇父母忌日。必流涕不已。十二月登座說法。端坐而化。同初謁春穀於講席。穀謂之曰。子之學精且博矣。恐滯心於麤執。但益多聞。縛於知見。非見性之本。宜潛修而滌之。乃見晦機熈。於其揮塵之間。夙習見聞。一時蕩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復參中峯祖。祖贊勉之。還付春穀。穀命分座。
祥符蔭曰。說不通宗。難免滯於名言之病。維璋與同。皆不自滿假。得承師友磨切之力。而學以有成。所以二公之道。較之口耳相資者異矣。
庚戌二年。
克新奉詔招諭吐番 發明(沙門出世。預人國家事。不可以為訓。故新削書禪師)。
新字仲銘。號雪廬。博通內外典。遊歷名山水。交一時名流。如楊廉夫。顧仲瑛。丁仲容。程文。張翥輩。自稱江左外史。上詔往西域招論吐番。不得辭。乃行。
梵琦宗泐等召對奉天門。
秋七月朔。上於奉天門。召梵琦宗泐萬金妙聲等入見。賜坐焚香供茶。午就賜齋。問以宗門大意。琦泐等首以靈山付囑。繼以迦葉傳化為對。次及鬼神之事。琦等援經據論以對。上感悅。
禪師華頂下處州福林白雲智度寂。
度嗣華頂覩。住福林。己酉應詔建法會。還至杭居虎跑。秋趨華頂。明年春示微疾。仍回福林。沐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虗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闍維舍利五色。牙齒數珠皆不壞。
辛亥四年。
禪師徑山下天甯寺梵琦寂於金陵天界寺。
琦應詔至京。館於天界寺。七月二十一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筆書偈曰。真性圓明。本無生滅。木馬夜鳴。西方日出。書畢謂夢堂曰。我去矣。堂曰。何處去。琦曰西方去。堂曰。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琦乃震聲一喝而逝。上聞嗟悼久之。時禁火葬。以琦故特從闍維例。火餘齒舌數珠不壞。舍利五色紛綴遺骼。弟子文晟。奉及諸不壞者。歸琦所築西齋建塔。文憲宋濂為之銘。
虞山錢謙益曰。即學行高一世。宗說兼通。禪寂之外。專誌淨業。作西齋淨土詩。數百首。皆於念佛三昧心中流出。使人讀之。忱然如遊珠網瓊林。金沙玉沼間也。
詔三宗名德復建大法會於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