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明本。嗣高峯。
成宗丙申元貞五年。
臨濟第十九世中峯祖嗣宗統(二十八年)。
學者輻湊歸之。如水就下。而祖深自韜晦。一時宰相公卿。上及天子。每虗徑山靈隱諸大剎齎幣迎祖。卒不可致。示眾曰。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誌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做一件大事第三[拚-ㄙ+ㄊ]捨積劫以來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虗受輪轉。以故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於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豈堪向生死岸畔劄腳。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惟痛以生死大事為己重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直下儻存毫髮許善惡取捨。愛憎斷續之見。則枝葉生矣。可不慎乎。
禪師晦機元熙出世百丈。
熈豫章唐氏。世業儒。兄元齡登進士第。熈年十九。誌不可奪。從西山明祝髮。將遊方。其母憐之。具白金為裝。熈謂財足喪誌。善辭謝母。不持一錢以行。至吳。名宿皆欲出己座下。不顧也。聞物初觀闡化玉幾。往謁之。觀與語。大驚異之。朝夕諮叩。盡發具秘。遂嗣法。至元中。有旨取育王舍利塔進人供養。使者詣熙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與俱。熙辭曰。我有老母。兵後存亡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臨江通判從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熙奉之以孝聞。隱居裏之灊山。元貞二年出世應百丈之請。居十二載而法席振興。
丁酉大德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祖居吳閶棲雲菴。
祖晦跡三吳廬阜。是冬憩吳閶西麓。見鬆檜蔚然成林。問名於居人。則曰。此鴈蕩也。祖喜曰。永嘉有鴈蕩山。乃應真諾矩羅示見之所。名與之同。其般若之當興耶。遂縛草菴三間以居。扁曰棲雲。問道者聯翩而至。
庚子四年。
祖結草菴平江名曰幻住。
祖曰。大覺世尊棄王位。臥深雪。夜覩明星。與無邊有情。同時涉入如幻三昧。嗟乎。眾生迨今沉酣情妄而不自知。我曹出家。雖依此如幻三昧而住。亦有未悟者。於是所至結菴。一名幻住。
雲南玄鑑來參。
鑑素聞教觀。每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其學。未當。將易其宗旨。俾趨教觀。繇是與其徒來謁祖。言下忽大悟。後方圖歸倡道。而歿於中吳。鑑之徒畫祖像歸。四眾迎像入城。異光從像燭天。萬目仰觀。翹勤傾信。自是興立禪宗。奉祖為第一祖。
禪師行端出世湖州資福旋主天竺。
端嗣藏叟珍。住資福。學徒奔湊。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中書平章事張閭公任行宣政使。首學端主中天竺。開堂之日。公率僚屬親臨座下。
辛醜五年。
壬寅六年。
元長禮祖求示法要。
長字無明。一號千巖。蕭山董氏子。七歲。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是子當以文行亢吾宗乎。年十七。從諸父曇芳遊。涉獵九流百氏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薙髮受具。走武林習律。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時祖亦在座。遙見謂曰。汝日用何如。曰惟念佛耳。曰佛今何在。長方擬對。祖厲聲叱之。長遂胡跪作禮。求示法要。祖授以狗子無佛性話。
相宗法師五臺山祐國寺真覺文才寂。
才少孤盡孝。慧悟生知。於書無不精究。尤邃理學。善吟詠。平居敦樸。若無所知。或對客討論。如河漢莫窺其涯涘。徧遊講席。得賢首之學。甞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誌。則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鬆。號鬆堂。將終焉。世祖降旨主洛陽白馬寺。成宗建祐國寺。詔為開山第一世。鑄金印署真覺國師。帝師親賷旨起之。辭不受。不得已而行。大弘清涼之道。至老無怠。九月朔說法辭眾端坐而寂闍維舍利數百粒。塔於東臺之麓。
癸卯七年。
時蔚生(是為萬峰)。
八月二十九日生於樂清金氏。
甲辰八年。
乙巳九年。
悅堂誾遷靈隱。
丙午十年。
丁未十一年。
武宗。
武宗戊申至大元年。
百丈熙遷淨慈。
入寺之日。行中書省行宣政院官屬。俯伏迎請發揚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湊。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革罷僧道衙門。
祥符蔭曰。沙門封官爵。自秦魏始。梁唐繼之。宋世不廢。然但加銜食祿。未錫印信。設衙門也。至元世祖。設立宣政院僧錄綱正。錫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門。雖屬崇敬護持之意。然而冒濫之流。奔競倥傯。汙羞不避。忘出世之謂何。復膠盆之刺腦。是何異織女七襄。牽牛負軛者乎。武宗罷僧道衙門。可謂知其所貴。得崇護法門之大體也。
仁宗。
仁宗壬子皇慶元年。
天竺端遷靈隱。
禪師淨慈下溫州江心一山了萬寂。
萬幼業儒有聲。出世謁偃溪聞。荊叟玨。簡翁敬。皆機契。東叟頴領南屏。延掌記。嗣其法。開法天台寒巖。遷紫籜。疎山。江淮總統會諸山於靈隱。以廬山開先迎居之。升江心。少不適意。輒棄去。徒眾追留之不可。十一月更衣坐逝。舍利五色如菽。目睛頂齒不壞。時新豫章烏遮塔。行省令以銀匣貯之。同佛舍利置塔中。
癸醜二年。
元長徹悟祖付以法印。
長自祖開示後。縛茅靈隱山中。隨順世緣。殆將十載。一旦忽喟然曰。生平氣誌。充塞乾坤。乃今作甕裏醯雞耶。跏趺危坐。脇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聞鵲聲有省。亟見祖具陳悟因。祖復斥之。長憤然來歸。夜將寂。忽鼠翻食貓之器。墮地有聲。恍然開悟。覺身躍起數丈。如蟬蛻汙濁之中。浮遊玄間。上天下地。一時清朗。披衣待旦。復往質於祖。祖問曰。趙州何故雲無。曰鼠食貓飯。曰未也。曰飯器破矣。曰破後雲何。曰築碎方甕。祖乃微笑。囑曰。汝宜善自護持。棲遯巖穴。時節若至。其理自彰。長遂隱居天龍之東菴。
祖與大覺長老泰定書。
眾請祖住大覺。祖力辭。舉參定應命。定甞印證於一山萬。後復參祖。乃拈香欲嗣祖。祖以書卻之曰。古人於法嗣嫡傳。所以深明宗係者。大法源委不可誣也。世漓俗薄。奉金請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某甞痛心於此。夫大覺雖先師開山。然十方叢林。儘有尊宿。捨彼不取。而必欲某屍之。何識量之不廣也。某非畏住持。實畏嗣席於開山也。故退避力辭。而舉足下。以足下自師一山禪師。豈可狥世俗而易其所師哉。或欲狥俗易嗣。則某斷然不敢與足下一日相聚也。
甲寅延祐元年。
詔祖不起賜金襴袈裟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
淨慈熙遷徑山未幾返仰山。
法師別峯大同出世蕭山淨土寺。
同字一雲。號別峯。上虞王氏子。生時父見龐眉僧振錫而行。問僧來自何所。曰崑崙山。竟排闥而入。父急追之。寂然無有。暨聞兒啼聲。笑曰。兒豈向來浮屠也。得度受具。會春穀遇講經景德。同往依之。遇陞寶林。召問謂曰。子學精且博矣。恐滯於心胸以成麤執。曷從事思惟修以剗滌之乎。同即出錢塘。參元熙。舊所記憶者一切棄絕。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閱六暑寒。俄參祖。同將久留。祖曰。賢首之宗。日遠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張大之。毋久淹乎此也。為贊清涼像而遣之。出世蕭山淨土。
禪師薦嚴竺元妙道詔住黃巖鴻福。
道嗣育王珙。住慈源。遷崑山薦嚴。詔主鴻福。賜號定慧圓明。淨慈靈隱兩剎交請。俱不就。晚終紫籜。
法師秦州景福寺英辯寂。
辯傳法於栢林潭。住秦州景福。摧伏異見。樹正法幢。道行真純。如玉含璞。不加雕繪。人愛重之。雖悍卒武夫。亦能敬其為無佛世之佛也。世祖聞風。降旨旌異。六月無疾而寂。
祖示居士趙孟頫心要。
頫字子昂號鬆雪。宋宗室。年十二。即好寫金剛經。與僧語親若眷屬。每受祖書。必焚香望拜。提舉江浙儒學時。叩祖心要。祖為說防情復性之旨。後入翰林。遣問般若大意。祖有淨土偈一百八首。頫作一百八贊手書之。
祖復居士馮子振問道書。
振號海粟。訪道祖。祖復書曰。今古利達之士。靡不知三界是大夢宅。苟不曾一回親切警悟。則與此所知之心。俱落夢寐。故曰所知障也。惟閣下於吾道。信根未甞不深。獨未見其於信處。能脫略所知否。世間浮光幻影。能幾何時。向者鄙偈中有披衣終日坐茅堂之句。曾蒙閣下許踐之。今日所謂貧人索舊債也。祖宗風廣播。有識知歸。儒門理學一經指示。皆融通同異。洞徹淵源。時參祖者。有胡長孺字汲仲。天台人。特立獨行。留心內典。著大同論曰。孟子沒一千四百年。而周子出。周子之傳。出於此固壽涯禪師。程子朱子皆得之周子。朱子後得張欽夫講究此道。方覺脫然。元來此事與禪學十分相似。學不知禪。禪不知學。互相排擊。都不曾劄著病處。真可笑也。灑灑數十言。深明宗要。復有居士孟珙。字璞玉。號無菴。歸安人。留心宗門。力學不倦。參祖於言下。得大透徹。理宗朝為製置。卒諡忠襄。好周易而尤深於禪機。進則料敵設奇。輪刀上陣。退則掃地焚香。隱幾危坐。遠貨色。絕滋味。自贊雲。老拙愛遊戲。忙裏放癡憨。正當恁麼時。無處見無菴。臨終偈曰。有生必有滅。無菴無可說。踢倒玉崑崙。夜半紅日出。
乙卯二年(五月秦州成紀縣山移)。
時蔚出家。
蔚年十三。從演慶昇法師受業。便知向上宗乘。
禪師徑山下湖洲何山鐵鏡至明寂。
明嗣徑山偃溪聞。住何山。十一月寂。
丙辰三年。
勅建栴檀瑞像殿詔翰林承旨程钜夫撰文 發明(瑞像承如來記。廣利震旦。歷代尊崇。以彰聖化故書)。
丁巳四年。
勅加法師東林慧遠妙覺寂光宏辯大師 發明(遠道德純備。累朝未崇師號。今勅特加。宜也)。
法師京都崇恩德謙寂。
謙甯州楊氏。幼學佛出世。長遊秦洛諮訪。逾河而北受般若於邠州甯。受圓覺於乾陵一。後受唯識於陝州頙。至京師。受華嚴圓旨於萬安揀。詔居萬甯。又詔居崇恩。前後一紀。道德簡於宸衷。流聲溢於眾口。未甞以寵遇顯榮改其素。甞語人曰。畦衣之士。抗塵世表。苟不愧於朝聞夕死可矣。尚何慕於外哉。退居幽隱。正月二十八日寂。皇太後賜鏹五千緡賻葬。有司備儀衛。茶毗獲舍利建塔。
戊午五年。
禪師印原自日本來參。
原字古先。日本國之藤氏子。藤為日本貴族。原出世南詢。初謁無見覩於天台。覩指令來天目參祖。充給侍。發憤力究。久之領解。祖囑曰善自護持。
己未六年。
瀋王奉旨謁祖請法。
九月六日。駙馬太尉瀋王王璋。奉聖旨禦香入山。謁祖於幻住菴。翼日請就師子正宗禪寺陞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