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臨濟第十九世祖(2 / 3)

法師鳳山儀應瀋王齋成禮而還。

鳳山儀住下天竺。延祐初。賜三藏鴻臚卿號。不受。教門少有齟齬。必整理之。瀋王就明慶寺設齋齋諸山住持。省官以下。躬董其事。以瀋王居中。位講堂法座上。眾官以次班法座下。諸山列兩廡。既坐而儀後至。竟趨座上問王曰。今日齋會何為。王曰。齋諸山。儀曰。既齋諸山。王為主人。而自處尊位。諸山列兩廡。至有席地而坐者。與邏齋何異。於禮恐不然。瀋王惶愧請謝。即下座。前揖諸山。分賓主。而眾官退就兩廡。齋畢。王握儀手曰。非吾師幾不成禮。

禪師育王下大溈佛智元熈寂。

法師京都寶集寺妙文寂。

文蔚州孫氏子。遊學雲朔燕趙。抵京師。依大德明習圓頓教。陸沉於眾。十有一年。眾請出世。始陞座。縱無礙辯。若峽倒川奔。及乎閑居簡默。言不妄發。遷薊之雲泉。勤儉睦眾。廩有餘粟以賑饑。民懷其德。世祖召見。顧謂羣臣曰。此福德僧也。詔居寶集。斯時講席紛錮名相。礙滯殊途。文振以圓宗。融通定慧。晚修念佛三昧。預知時至。手結寶印。稱佛名麵西而逝。

庚申七年。

曹洞第二十二世寶印祖示寂。

曹洞第二十三世祖

諱文才字湻拙。氏裏生年闕。嗣寶印。住香嚴。

英宗。

英宗辛酉至治元年。

曹洞第二十三世香嚴祖嗣宗統(三十年)。

祖住香嚴。上堂曰。滿盤打算了。隻有這一著最占便宜。敢問諸人。且道是那一著。卓拄杖雲。切忌卜度。僧問如何是道。祖雲。針錐不容。僧雲如何是禪。祖雲車馬有路。僧雲和尚為甚麼翻古人公案。祖雲舉直措諸枉。

相宗法師五臺山普甯弘教了性寂。

性號大林。嗣真覺才。成宗徵居萬壽。聲價隆起。至大間。太後創寺臺山曰普甯。延為第一代。性剛毅。不能俛媚於人。不入城隍。不謁權貴。甞曰。苾蒭弘法是務。餘復何求。時尊寵西僧。名德諸師。多為致禮摳衣。丐其摩頂。謂之攝受。性長揖而已。識者高之。九月三日寂。諡曰弘教。

壬戌二年(平江路南康建昌大水山崩)。

元叟端補徑山(先有道士伏章。久不得報。雲閉天門選徑山四十八代住持。端適當其數)。

端時退隱梁渚西菴。徑山虗席。三宗四眾。相率白於宣政院。以為非端不可。至是凡三被金襴。至則足不越閫者幾二十年。慕其道者鱗萃。至無所容。

相宗法師金陵天禧至德寂。

德號雲巖。東昌鐳氏子。法照禧宏慈恩之教於龍興寺。從之盡得其蘊。世祖召見。賜紫。命主天禧。錫號佛光。居天禧三十年。一衲一履。終身不易。過午不食。危坐達旦。歲儉煑糜食殍餓者數萬。出衣鉢盡新殿廡。以律繩眾。有犯必罰。因苦誦喪明。忽夢梵僧迎居內院高座。空中散華如雨。頃之安坐而逝。火浴舍利無算。趙孟頫銘其塔。

法師玉山普安寺寶嚴寂。

嚴號幻堂。與大林性俱嗣真覺才。繼才之席。詔住普安。方寸湛如止水。湻樸無偽。表裏大林。共宏清涼之教。七月寂。

癸亥三年。

臨濟第十九世中峯佛慈圓照廣慧祖示寂。

祖居無定所。或船或菴。鹹名幻住。有幻住家訓。僧俗爭相瞻禮。稱江南古佛。八月十五日。說偈辭眾曰。我有一句。分付大眾。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置筆安坐而逝。塔於天目中峯之西岡。

安隱忍曰。幻住老人。福寵三朝。道尊一世。兼殊方異域之俗。總戴髮含齒之民。見之則頭頂禮敬。聞之則神意崩悅。無老少。無貴賤。自王公大臣。以及奴隸工作。孩童孺子。皆以江南古佛稱之。似宜衣被六銖。食羅千品矣。師乃冬絺夏衲。未甞求適。非果位大士。乘願再世。以勵末世。其能如此哉。世傳師膚肉細極。不能衣布。雖下體槩以綾絹。餘初謂或然。及考師行狀碑銘。而精苦尅勵。出於天性。師體既豐。甞隆暑病渴。膚腠汗腐。有遺細葛褻衣者。師受而不著。則下體綾絹之言可知矣。今吳山雲居菴有師遺履。補綴宛然。亦足為證。餘特表而出之。非敢以激近世之習。但欲朝誦暮詠。策所未逮耳。

臨濟第二十世祖

諱元長嗣中峯。

泰定帝。

泰定帝甲子泰定元年。

臨濟第二十世聖壽祖嗣宗統(三十三年)。

祖入伏龍山聖壽道場成 發明(祖誌圖棲遁。無心營建。而道緣孚感。荒剎重興。成大伽藍。故書法如此)。

祖受囑隱天龍之東菴。諸山宰護。爭相勸請。祖逸至烏傷之伏龍山。卓錫巖際。誓曰山有水。吾將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祖遂依大樹以居。初山有禪寺曰聖壽。荒廢已久。當祖入山。鄉民鹹獲異夢。遂相率披蒙茸以訪。見祖晏坐不動。各獻飲食。共營起律。尋因舊號。成大伽藍。朝廷三遣重臣降香。錫號佛慧圓鑒普濟大禪師。並錫金襴法衣。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祖曰有口如瘂。曰如何是第二句。祖曰有眼如盲。曰如何是第三句。祖曰棒折也未放你在。乃擲下拂子曰。此是老僧第二句。如何是第一句。便下座。

乙醜二年。

丙寅三年。

丁卯四年。

祖示警世偈。

祖居聖壽。內而齊魯燕趙秦隴閩蜀。外而日本三韓八番。羅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走膜拜。谘決心要。祖警以偈曰。百年隻是暫時間。莫把光陰當等閒。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蹉過出頭難。無常忽到教誰替。有債元來用自還。若要不經閻老案。直須參透祖師關。

禪師天倫住廣德東泉。

倫參晦機熙於淨慈。居侍司。復掌藏鑰。歎曰。世降道衰。人根浮薄。宿師碩德。具大知見。猶不為學者信服。無他。葢表裏不純也。乃縛茅吳興之桃花塢。一日灌園。忽雲瞑。驟雷疾風拔木。胸中疑礙頓釋。出世東泉。遷明之佛巖。笑隱訢住龍翔。招居第一座。後住金陵保甯。

戊辰(致和元九月改天歷元)年。

禪師大訢住金陵龍翔自如補中竺。

訢字笑隱。參晦機熙於百丈淨慈。俱掌記。出世湖之烏回。遷杭之報國中竺。文宗以金陵潛邸為大龍翔集慶寺。簡名德開山。訢首膺其選。號曰廣智全悟大禪師。如字一溪。訢舉補住中竺。

文宗。

文宗己巳二年。

敕諡中峯祖曰智覺塔曰法雲詔奎章學士虞集撰銘。

庚午至順元年(正月朝廷命趙世延世安纂修經世大典加封孔子父齊國公叔梁紇為啟聖王母魯國太夫人顏氏為啟聖王夫人顏子兗國復聖公曾子郕國宗聖公子思沂國述聖公孟子鄒國亞聖公河南伯程顥豫國公伊陽伯程頤洛國公)。

禪師嘉興大中祥符寺梅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成。

常華亭黃氏子。年十二出家。十四薙髮受具。佛智熙自江西百丈。遷杭之淨慈。常往參承。熈上堂。舉太原孚上座聞角聲悟道因緣。頌曰。琴生入滄海。太史遊名山。從此揚州城外路。令嚴不許蚤開關。常於言卜豁然有省。投丈室呈所解。熈頷之。俾掌記室。迨熙遷徑山。常職後版。表率一眾。後奉旨選召。出世祥符。集佛祖通載。凡二十二卷。

祖復居士宋濂書。

濂字景濂。號無相居士。金華人。生時母夢異僧。手寫華嚴經來謂母曰。吾乃永明延壽。願假一室以終此卷。覺已濂即生。因名曰壽。後更名濂。六歲日記二千餘言。九歲能詩。入青蘿。盡閱鄭氏所著書數萬卷。聞祖吐辭如奔雷。欲屈之。特往謁。相與詰難數千言。不契而退。復上祖書。祖答曰。前日承一宿山中。今日有書來報。無明讀一過。不覺失笑。笑個甚麼。笑景濂坐井觀天。又如貧兒拾得錫。說與人要做銀子賣。隻是自不識貨。教別人不識貨則不可。何以故。景濂每甞在塵勞聲色境界中。輥得爛骨地熟了。思量計較文字語言。弄聰明業識多了。乍聞吾輩說一個放下。可以做寂靜工夫。透脫生死。暫起一念厭離心。退步靜坐。乃見無思量。無語言處。便錯認作法身。喻如玲瓏八麵窗。喻如須彌山。言說不得。這個隻是暫時歧路。如何便罵得佛。贊得祖。贊得無明耶。贊罵憎愛心不除。但增長我見。我見未忘。目前隻見別人過失。不知自家過失。要成辦透脫生死大事。難矣。景濂果欲辦這件事。隻向無思量無言語處。仔細推窮。不用說向人。驀忽命根斷。偷心絕。絕後更甦。欺君不得。卻來求印可。亦不遲。

辛未二年。

禪師清珙出住當湖福源。

珙常熟溫氏子。首謁高峯祖。服勤三年。後參道場信。中途舉首見風亭。豁然。請住當湖福源。堅臥不起。往返至再。勉就入院。後隱居霞浦山。清苦自持。不事幹謁。苟絕食。飲水而已。作為詩偈。多警發語。誦之者。心爽神慕。以為有古德遺風。高麗國師大古愚甞侍珙得旨。王聞欽仰。表達朝廷。敕諡佛慈慧照禪師。仍請舍利歸國供養。

壬申三年(五月白虹並日出長亙天 八月天鼓鳴於東北)。

禪師紹大出世烏龍。

大嚴州吳氏子。參虗穀陵於徑山。佩服心印。遍遊江湖。出住郡之烏龍。遷雲黃寶林。法席稱一時之盛。後坐化。舍利如紺珠。

順帝。

順帝癸酉元統元年。

重修百丈清規。

百丈德輝。龍翔大訢。奉勅重修。

圓通訥曰。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祥符蔭曰。圓通之言。為叢林行清規者言之也。曾不知修清規而主之行者。曲狥世典。大意不申。道隨時替。烏乎難哉。

甲戌二年(正月汴梁雨血 三月彰德路雨毛如線)。

禪師高峯支下天目正覺了義寂。

義住師子正宗禪寺。元統元年歲除日。謂侍者曰。有一件事天來大。你還委悉麼。良久曰。明日是年朝。正月六日。詣法雲塔西。指空地曰。更好立箇無縫塔。其夕與禪者談笑如平時。至夜分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禪者曰。某甲隨師去。義曰。你走馬也趁我不及。翼旦趺坐而化。化之日。雷砰雨射。白晝晦暝。及葬雪華繽紛。林木縞素。送葬者數千人。悲動山穀。初中峯祖示寂。會葬齋次。義謂眾曰。後十二年。更為老僧一會。眾未深信。至是始驗。勅諡佛慧圓明正覺普度禪師。

禪師時蔚來參居第一座。

蔚參止巖於虎跑。巖示以南泉三不是語。因入明州達蓬山佛趾寺側卓菴。晝夜力參。一日聞寺主舉溈山踢倒淨瓶公案。驀地觸發。說偈曰。顛顛倒倒老南泉。累我工夫卻半年。當下若還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聞祖。直造丈室。祖曰。將甚麼來與老僧相見。蔚竪起拳曰。者裏與和尚相見。祖曰。死了燒了。向何處安身立命。蔚曰。漚生漚滅水還在。風息波平月印潭祖曰。莫要請益受戒麼。蔚掩耳而出。明日普請砍鬆次。蔚拈圓石作獻珠狀。曰請和尚酬價。祖曰。不值半文錢。蔚曰瞎。祖曰我也瞎。你也瞎。蔚曰瞎瞎。即呈偈曰。龍宮女子將珠獻。價值三千與大千。卻被旁觀人決破。誰知不值半文錢。祖謂左右曰。蔚山主頗有衲僧氣息。遂命居第一座。尋卓菴於藺溪之嵩山。

禪師瑞巖下華頂真覺無見先覩寂。

覩仙居葉氏子。參方山寶於瑞巖。盡得其法要。結茅華頂。學者雲集。道俗以為無田不可蓄眾。往往持田劵來施。皆卻之。冬夏一衲。食惟充饑。遷化火浴。忽胸中清水逆出如注。得舍利大如菽。光耀人目。勅號真覺。塔曰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