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臨濟第十五世祖(3 / 3)

禪師妙倫參祖得悟。

倫號斷橋。黃巖徐氏子。徧叩諸方。而未透徹。參祖。祖以狗子因何有業識令下語。凡三十轉皆不契。一日叩曰。可無方便乎。祖乃舉真淨頌示之。倫悚然。良久。忽聞板聲大悟。後住淨慈。上堂曰。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麵門。橫按拄杖曰。會麼幽州江口石人蹲。

庚寅三年。

萬鬆祖復主中都萬壽至溫為侍者。

祖應元太宗詔。復主萬壽。大振洞上宗風。上堂說偈曰。蓮宮特作梵宮修。聖境還須聖駕遊。雨過水澄禽汎子。霞明山靜錦蒙頭。成湯也展恢天網。呂望稀垂釣月鈎。試問風光甚時節。黃金世界桂花秋。溫字其玉。號全一。邢州郝氏子。幼聰敏異常兒。六歲祝髮。年十五參祖。博記多聞。論辯無礙。祖命為侍者。凡祖偈頌法語。一聞輒了。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應對。機鋒不可犯。太保劉秉忠長溫一歲。少時相得歡甚。忠厭世故。思學道。溫勸之為僧。後忠為元世祖知遇。薦溫可大用。得召見。與語大悅。將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願。富貴非所望也。憲宗命印簡主釋教。詔天下作資戒會。溫持旨宣布中外。而輔成之。

辛卯四年。

壬辰五年。

萬壽祖退居從容庵禪師福裕補住萬壽。

時元太宗破汴。祖剎荒亂。祖退居從容庵。朝命以裕補之。

癸巳六年。

甲午端平元年。

乙未二年。

徑山復燬。

祖不驚不變。而多助雲至。

禪師育王下廬山妙峯之善寂。

善生紈綺中。姿性高潔。年十三。即辭家祝髮。經論一見輒了大意。遍參諸大老。時佛照光唱道鄮山。往參禮。蒙印可。贈以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自是辯慧融釋。然不以自足。遊衡湘。還入匡廬。卓錫妙高峯下。麵壁坐十年。一時學者尊稱之曰妙峯禪師。分座鴈蕩能仁。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退居皐亭。又十餘年。復領明之瑞巖。蘇之萬壽。常之華藏。晚至靈隱。亦非所樂。靈隱密邇行闕。輪蹄湊集。善掩戶若不聞。一無所將迎。公卿貴人。或見之。寒溫而已。會天童虗席。時鄭清之秉鈞軸。念非善莫宜居。因勉善行。善對曰。老僧年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辭弗就。鄭公益高之。上堂曰。應物見形。如水中月。信手拈來。一時漏泄。以拂子擊禪床左邊雲。者裏是鑊湯爐炭。擊右邊雲。者裏是劍樹刀山。前麵是觀音勢至。後麵是文殊普賢。中間一著。還知落處麼。又擊雲。毗婆屍佛蚤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九月二十八日寂。火浴舍利不可數計。塔於靈隱之西岡。鄭清之銘其塔。

淨慈薰遷靈隱。

丙申三年。

侍者祖欽領悟。

欽為侍者十年。每遇入室。舉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更無下口處。一日偶佛殿前行。擡眸見一枝古栢。觸著向來所得境界。和底一時颺下。方始見祖立地處。

曹洞第十九世萬鬆祖示寂。

祖於孔老莊周百家之學。無不俱通。三閱藏教。恒業華嚴。得法者一百二十人。束髮執弟子禮者。不可勝紀。編祖燈錄三十二卷。又撰淨土仰山洪濟萬壽從容請益等錄。及文集偈頌。釋氏新聞。鳴道集。辨宗說。心經風鳴。禪悅法喜集。並行於世。四月五日。書偈曰。八十一年。隻此一語。珍重諸人。切莫錯舉。侍者驚報大眾。足甫及門。已圓寂矣。壽八十一。茶毗於通玄門外。舍利無數。諸方門人。各分建塔。

雲溪挺曰。萬鬆有語雲。雪巖先師甞舉穴細金針纔露鼻。芒長玉線妙投關。此乃洞上血脈。非其中人不易知也。雲巖寶鏡。石頭參同。千年桃核裏。覓甚舊時仁。空拳誑惑小兒。祇要應箇時節。兩刃交鋒。唱出新豐一曲。畢竟如何是回互。聻。雨過水澄禽泛子。霞明山靜錦蒙頭。莫謂萬鬆不道也。萬鬆說法禁庭。宮人羅拜。甘露霄降。祥雲繞空。丞相湛然居士。親承授記。語人曰。吾見萬鬆。巍巍若幹仞峯。滔滔如萬頃波。莫能涯際。當時人共稱之為儒佛兼通。宗說並到。真天人師也。

曹洞第二十世祖

諱福裕。嗣萬鬆。

丁酉嘉熙元年。

曹洞第二十世雪庭祖嗣宗統。

雪庭祖奏對稱旨詔總領釋教。

戊戌二年。

高峯妙生。

生於蘇之吳江徐氏。母夢僧乘舟投宿而誕。離繈褓。輒喜趺坐。遇僧入門。輒愛戀欲從之。

己亥三年。

蔣山道衝應詔主天童。

侍郎東畎曹公豳帥閩。聞衝道望。以鼓山來聘。未行。雪峯牒至。領事半年。而天童詔下。眾集如海。法度修明。雖宏智盛時。殆不之過。育王虗席。攝住持事。往來說法兩山間。上堂曰。天童用底。來育王用不著。育王用底。歸天童用不著。雖然如是。用不著處用有餘。一箭雙鵰隨手落。

庚子四年。

辛醜湻祐元年。

壬寅二年(元定宗立)。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禪師臥龍支下靈隱法薰寂。

天童衝歸隱金陵。

時有旨衝移靈隱。而世故有不滿其意者。伐鼓告眾。歸隱金陵。京兆尹遣屬官追挽至蘇臺。不可。朝命以虎邱俾養老。不就。留守虗齋趙公以蔣山起之。不應。

乙巳五年。

丙午六年。

禪師育王下北磵敬叟居簡寂。

簡潼川王氏子。閱卍菴語有省。後參育王佛照光機契。迫隨甚久。出世天台報恩光孝。退居飛來峯之陰。大參真西山時為江東部使者。以東林雲居力致之。高臥不起。後奉旨還淨慈。上堂。識得一。萬事畢。了事衲僧。一字不識。直饒恁麼。未稱全題。禹力不到處。河聲流向西。是年春寂。有北磵集十九卷行世。

丁未七年。

戊申八年。

祖退居明月池上。

祖端居徑山。不數年。寺宇崇成。去寺四十裏。築至數百楹。接待雲水。額曰萬年正續。正續西數百步。結菴一區為歸藏所。上建重閣。秘藏後先所賜禦翰。敞室東西偏奉祖師與先世香火。遇始生日。為飯僧佛事。以贊冥福。葢蜀亂。祖之先祀遂絕。故茲祠奉。以旌孝慕雲。上聞而嘉歎。賜扁圓照。是秋祖築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於朝。上留之不可。乃退居。

己酉九年。

臨濟第十六世徑山佛鑑祖示寂。

祖居徑山二十年。海眾雲騰。信施豐積。法席為東南第一。三月旦。升堂示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得與諸人東語西話。今日勉強出來。從前所說不到底。盡情向諸人麵前抖擻去也。遂起抖衣雲。是多少。十五集兩班區畫後事。親書遺表及遺書十數函。言笑諧謔如平時。其徒以遺偈為請。乃執筆疾書雲。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台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上遣中使降香賜幣。奉全身塔於圓照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