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天童無用淨全寂嗣徑山杲。
止菴居士錢象祖。錢塘人。嗣無用全。參護國景元。元曰。欲究此事。須得心法兩忘乃可。法執未忘。契理亦非悟也。曰纔涉脣吻。便落意思如何。曰本自無瘡。勿傷之也。祖渙然有得。守金陵日。專修淨土。創止菴高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嘉定元年。拜左丞相。辭歸。益進淨業。四年二月示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後三日。僧有問疾者。祖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惟求生淨土耳。言訖趺坐而逝。同時有饒節宇德操者。臨川人。以文章著稱。往來襄鄧間。嘗令其僕守舍。一日見僕歸。占對異常。怪問之。僕曰。守舍無所用心。聞鄰寺長老有道價。特往請一轉語。忽爾開悟。身心泰然。無他也。節歎曰。汝能是。我乃不能。何哉。徑往白崖問道。與其僕祝髮為僧。節法名如璧。僕名如琳。節自號倚鬆道人。嘗勸呂紫薇專意學道詩雲。向來相許濟時功。大似頻伽餉遠空。我已定交木上座。君猶求舊管城公。文章不療百年老。世事能排兩頰紅。好貸夜窗三十刻。胡牀趺坐究旛風 發明(為道忘分。有公叔同升之意。故附書之)。
臨濟第十六世祖
諱師範嗣臥龍。
壬申五年。
臨濟第十六世徑山祖嗣宗統(三十八年)。
祖自焦山遷雪竇別山祖智來參。
上堂曰。若論箇事。直是省要。奈何諸人自作艱難。自作障礙。所以尋常西廊東廊。見諸人和南問訊。山僧便乃低頭相接。其實無他。隻要諸人識得長老是西川隆慶府人氏。智。蜀之楊氏子。年十四。得度。初聞僧誦華嚴經。彌勒樓閣。入已還閉。恍如夢覺。見祖於雪竇。祖知是法器。待之彌峻。時或棒喝交下。一語不少貸。智擬對。輒噤不能發。由是知解都喪。曰吾平生伎倆。皆死法也。今始行活路。
癸酉六年。
法師天竺北峰惠行宗印寂 發明(講不背宗。故書)。
印字元實。生鹽官陳氏。年十五具戒。謁竹菴觀。明教觀之旨。凡諸祖格言。必誦滿千遍。講止觀。深砭學者支離名相之病。玄隱雷峯遷德藏。超果圓通北禪。所至宿獘湔革。道譽盛著。學徒恒五百。詔居靈山。召對。賜號惠行法師。
甲戌七年。
禪師靈隱大川普濟纂修五燈會元。
濟字大川。明州奉化人。嗣徑山琰。住靈隱。自景德傳燈錄後。有廣燈。續燈。聯燈。普燈。濟合五為一。曰五燈會元。至密菴傑祖止。敘集詳明。學者便之。
乙亥八年。
丙子九年。
祖被詔移育王了慧侍行。
慧蓬州羅氏子。垂髫與兒羣戲。必搏泥沙為佛塔像。既長遂出家。見祖自陳來歷。祖嗬曰。熟睡去。既而令充不釐務侍者。一日祖謂慧曰。覷不透處隻在鼻尖頭。道不著處。不離脣皮上。討之則千裏萬裏。慧抗聲曰。將謂有多少。祖遷育王。慧侍行。
丁醜十年。
戊寅十一年。
己卯十二年。
禪師道衝由徑山第一座應嘉禾光孝請尋遷蔣山。
衝號癡絕。生而資性絕人。少以進士業應詔。受釋氏學於梓州妙音院。遊成都習經論。出峽回翔荊楚間。時鬆源嶽唱密菴祖之道於饒之薦福。徑造其廬。以歲饑不受。會曹源生出世妙果。衝造其門有省。俾侍香。老拳痛棒不少貸。平。知見至是都無影響。曹源徙龜峰侍行。又三年。以偈辭遊浙。其言有曰尚餘窮相一雙手。要向諸方癢處爬。至京師鬆源主靈隱。衝依焉。嘉定己卯。由徑山第一座應嘉禾光孝請。嗣曹源生。俊彥耆宿。多集會下。道行聞於朝。除蔣山。瀕江易澇。田多無秋。衝忍饑鳴道。行乞養士。居十三年無倦色。
曹洞第十八世雪巖祖示寂。
曹洞第十九世祖
諱行秀嗣雪巖祖。
庚辰十三年。
曹洞第十九世萬鬆祖嗣宗統(十七年)。
辛巳十四年。
祖移報恩洪濟。示眾。向上一機。鶴衝霄漢。當陽一路。鷂過新羅。直饒眼似流星。未免口如扁擔。
法薰出世蘇州高峯。
高峯蕞爾剎。薰勞苦戢縮。以身率之。未三年。為改觀。
壬午十五年。
禪師福裕參萬鬆祖印可之。
裕太原文水張氏子。五齡解語。日了千言。九歲入學。一日十行。遭亂喪家。道逢老僧。令裕出家。曰汝能誦得法華經。則一生事畢。裕曰。佛法止此乎。莫更有向上消息否。老僧異之。遂偕謁休林古佛於仙巖。曰此子龍象種也。得奉巾瓶。他日必成大器。林欣納之。乃為祝髮受具。遂與雙溪廣同參者七年。次參萬鬆祖。祖一見便許入室。問子從何得箇消息。便恁麼來。裕曰。老老大大。向學人納敗闕作麼。祖曰。老僧過在何處。裕曰。學人且禮拜。暫為和尚葢覆卻。祖大喜。遂為印可。
癸未十六年。
高峯薰遷楓橋旋補鍾山。
薰遷楓橋寒山寺。眾繩繩然。鍾山虗席。廟堂精選擇。旋以熏補處。
甲申十七年。
理宗。
理宗乙酉寶慶元年。
祖被詔住徑山祖智分座了慧為第二座。
祖住徑山。慧侍行。將授藏主。而有以力遷是職者。適訥侍者寂。命藏主起龕。怯眾一辭不吐。祖即令維那請慧侍者代之。慧至龕前。連喚訥侍者者三。乃曰。三喚不應。果然是訥。頂門放出遼天鶻。祖因黜前藏主而以慧代其職。未幾居第二座。聲動叢林。慧先依妙峯善於靈隱。兩廡壁麵繪五十三參相。令禪衲各呈偈。慧亦有。而忌之者不以登卷。善閱卷。問曰。慧侍者何無。曰有。不足登卷。善曰。試舉看。偈曰。幸是十方無壁落。誰將五彩繪虗空。善財眼裏生花翳。去卻一重添一重。善親為書之卷首。自此聲名爛熳。後慧住天童。創幻智庵別祠。奉妙峯。用報知己 發明(書之。以為叢林忌才軋眾者戒勸)。
丙戌二年。
祖應詔慈明殿陞座。
十月祖應詔入內。上禦修政殿引見。祖奏對詳明。上為之動色。賜金襴僧伽黎。仍宣詣慈明殿陞座。上垂簾而聽。乃賜佛鑑禪師號。是年徑山燬。祖逆知其數。略不動容經意。
鍾山薰遷淨慈。
丁亥三年。
禪師祖欽來參居侍司。
欽婺州人。初參天目禮。令看臨濟三頓痛棒話。一日纔上蒲團。忽覺有省。後參祖於徑山。因鑄鐘令著語。欽呈偈曰。通身隻是一張口。百煉爐中輥出來。斷送夕陽歸去後。又催明月上樓臺。祖即俾居侍司。
戊子紹定元年。
己醜二年(元太宗文皇帝即位)。
徑山寺成 發明(寺之成燬不書。此書。嘉道業無營也)。
祥符蔭曰。禪林建立。無非佛事。自然成就。則為道力所感。若用意經營。隻成福業。於道無預也。徑山燬而祖略不動意。寺以成就。閱六年又燬。而祖不驚不變。多助如雲。復以崇成。謂非道感而能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