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一個“孝”字引發的愛(2 / 2)

而這並不隻是馬鵬飛要承擔的生活的全部,還有很多生存的“功課”需要他去做。除了照顧和負責奶奶的日常起居外,馬鵬飛還必須把米價、菜價、油價等生活的一個個小算盤每天放在心裏,而自己的父親自從出外打工後隻給家裏寄過50塊錢。

拿到奶奶的退休金和社區裏的低保以後,小鵬飛就要進行一番仔細的核算。先是要給奶奶買藥,然後要交煤氣、電、水費等,之後還要買米、菜、油以及其他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其實,這樣下來,已經不剩什麼錢了。幸虧有了小鵬飛的“精打細算”,祖孫倆雖然不能像其他人一樣生活寬裕優越,但能保障基本的生活,也已經是不錯的了。

有些時候,為了能讓奶奶吃到一些其他的蔬菜,馬鵬飛常常會去菜市場撿些菜葉回來,而到了秋季,他則會買上200斤的大白菜,這是他和奶奶整個冬天要吃的菜。雖然常常吃大白菜,但祖孫倆卻從沒有沮喪過,對他們而言,能夠這樣生活已經很不錯了。

而就像現今這樣讓兩個人都非常滿足、平靜、簡單的生活,剛開始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最初奶奶失明的時候,馬鵬飛僅有5歲,而5歲的馬鵬飛就試著做飯了。在奶奶的指導下,5歲的他搬了個凳子墊在腳底下,開始做飯。先是往鍋裏倒油,但是因為鍋裏殘留的有水,完全沒有經驗的小鵬飛剛把油倒進去,油就開始四處飛濺起來,小鵬飛的腦袋上都是被油燙後起的水皰。然而就這樣,小鵬飛還是在奶奶的指導下,勉勉強強地做完了菜,雖然幹豆腐絲早已發黑、充滿了糊味兒。但兩個人卻吃得非常開心,後來馬鵬飛也就慢慢學會了做飯、做菜。

除了做這些,每天馬鵬飛還要仔細地打掃屋子。走進祖孫倆租住的小屋,看著周圍的東西,讓人無法相信這是一個十四五歲男孩子收拾的,而且是每天都如此。他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清掃得沒有一絲灰塵,把奶奶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並按順序擺放好,他更是把奶奶什麼時候要吃什麼藥,要吃多少,牢記在心。為了方便奶奶吃藥,防止奶奶吃錯藥,他更是把奶奶所吃的藥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擺放整齊。

這就是每天馬鵬飛的既定生活,這也是他每天的既定生活習慣,也許比這些還要複雜些,但他從來沒有嫌棄過自己的奶奶,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他隻知道失去了奶奶,他也就真正的沒有家了。

◆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的愛

當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馬鵬飛執意拿出50元錢捐給災區的孩子,而班級裏捐的最多的孩子也隻是100元錢。知道他家情況的老師們都知道這50塊錢是怎麼省來的,可是馬鵬飛卻說:“他們比我困難,不少兒童都無家可歸,沒有親人了,可我還有家,有奶奶,有飯吃,我比災區的孩子幸福多了。”

不僅如此,馬鵬飛還具有高度的集體主義感。雖說每天要做家裏的一係列事情,但他每天還能保持第一個到校,而且在每年新的學期開始時,班級進行大掃除時,總會看到馬鵬飛帶來了一堆抹布,給大家用來擦窗戶、玻璃和桌椅。

當他麵對評委組獎勵給他的價值3000元的數碼相機時,他滿懷感恩地把它贈送給了培養自己、給了自己無數幫助的學校。

在這樣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身上,我們看到了太多人性的光輝,他在最不應當承受磨難的年紀,作出了撐起家庭重擔、照顧奶奶的不平凡的選擇,而且能伴隨自己的成長一直堅持到今,無不讓人敬佩和折服。在其身上所形成的優良的道德和行為習慣,會指引我們朝著人性的光輝點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