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識作為自我意識的重要認知成分,是自我意識的首要組成部分與自我調節控製的心理基礎。同時,這一認識過程還具體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其中的關鍵部分自我分析是指在基於先前自我觀察的基礎上對自身狀況進行的反思。而最終的自我評價則是根據前麵的了解、觀察、判斷繼而對自己的能力、品德、行為等方麵作出合理而又準確的社會價值的評估。
作為一個新時期的青年,在廣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與時俱進的新知識的同時,更應擁有一個健全而又客觀的頭腦,能對自己作出最客觀、最全麵而又最準確的評價。
一個人能自知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都是最好的寫照,也是雖處於新時期的我們,所應遵循的精神與準則。
現今的時代,經濟飛速蓬勃發展,但也衍生附帶出一些不好的東西。由於經濟突飛猛進的增長,很多人在麵對這些事實時,由於缺乏冷靜和客觀的評價,就對個人、社會、國家的認識產生較大的偏差。
這更多地表現在對自我的認知方麵,一些狂熱派,由於不能冷靜下來看問題,隻是站在經濟蓬勃發展的大環境裏,那也就產生了對自己過分理想的認識。把自己想象得過分完美,即便麵對自己所造成的失誤,也不能主動承擔責任,而認為自己不可能出錯,肯定是他人的責任。
這種人,在自我認識方麵有偏差,一旦遭遇挫折和打擊就會很難收場,甚至出現極端現象。由於對自我過分理想,把事情和大局勢認知得過分美好、理想化,而一旦遭遇挫折和打擊,往往就會發現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所在;這既表現在對個人的自我認知上,也表現對其他重大事物的評價上。
當對自己的表現或者認識不滿意的時候,常常很快就會對自己極端失望、悲觀,繼而會過分誇大困難和挫折;此時對自己的自我認識已經完全不再是剛開始的自負與驕傲,而是充滿了悲觀和絕望;非但不會有解決困難的信心,反而會選擇繼續消沉下去。這也就使現代社會裏很多人的脆弱表現有了合理的解釋。
這種自我認知的人通常會被稱做“玻璃人”。像玻璃一樣透明,讓人一眼就能看透,沒有過多底蘊;像玻璃一樣脆弱,輕輕一碰或者輕輕一摔就會碎,而且碎片滿地都是,不易讓人撿拾與清理。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一種對自我認知過度悲觀的人。由於自身生存環境、家庭傳統以及性格造成的影響,這種自我認知的人往往過分悲觀、失望,即便是麵對自己或者國家的大好形勢,仍然對自己不能完全充滿信心。
對這種自我認知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是完全可靠能牢牢抓住的,這也就是這種自我認知的人為什麼總是憂慮的原因所在。這種自我認知的人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客觀的,但由於過分客觀,就少了些對其他事物、對自己的期待,也就是自我認知過硬而缺乏彈性。
這種自我認知的人,往往也就是我們所經常能看到的一些中規中矩、按部就班、不溫不火的一些人。他們身上有很多可貴的品質,但由於其遵守的法則過多,過度地對他人、對自己的高要求,而使得這種自我認知的人表現出更多的茫然與過分穩重。青年人身上應當具有的靈性、陽光,熱情與激情在這種自我認知的人身上被過多遮蔽;因而就出現了一個與年齡不太匹配的過分成熟的現實形象。
其實,這兩種自我認知態度都是不可取的。作為當代青年,正確自我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正確自我認知,既能讓我們看清現實,不盲目激進,對現實和自己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同時,也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期待和希望,指引我們向著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熱情地前進。
但我們在具體的認知過程當中應當要注意到用客觀的態度去認知。不過分理想但也不能過分消極,應當去尋求一個均衡點,這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認知過程中去慢慢把握。
同時,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可以通過與借鑒其他輔助形式幫助自己來進行。比如,可以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也可以通過總結曾經的失敗來認識自己,還可以通過同他人的對比來認識自己。
這些均能作為自我認識的一個參照,但我們也應當堅持參照的態度。總之,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應當對自己有一個合理客觀的自我認識,不盲從、不緊張、不誇飾、不氣餒,向著未來的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