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戰局發生了變化,敵人的防線被突破了。隨即,第九集團軍的戰鬥呈扇形展開,逐步擴大自己的作戰地區。
騎兵第三軍命令其所屬的各師沿羅馬尼亞邊境前進,以切斷羅馬尼亞同奧地利—匈牙利的聯係。此時,緊靠著它的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步兵師,翻過了奧布欽—馬雷和奧布欽—費雷代烏山脈。
隨後,華西列夫斯基他們不得不經常性地野營露宿,這一段迅速進攻的時期,使華西列夫斯基取得了他所缺少的在遭遇戰和行軍中領導分隊的經驗。
在此期間,華西列夫斯基注意觀察上級軍官的行動。不僅注意他們率領部隊的方法,而且還注意他們對待下級的方式。他再次看到了部隊中存在的諸多的陋習。而騎兵第三軍軍長克列爾伯爵的做法,更讓他看清了沙皇軍隊軍官的殘暴與無能。
當時,奧地利軍隊在隘口憑借險要地勢固守,第九集團軍在切爾諾夫策突破的過程中,兵員損失很大。在1916年七八月間,華西列夫斯基他們一直被阻不前,接著就完全停滯了。
而此時,第四〇九團正作為預備隊休整,正好歸屬克列爾伯爵統轄。有一次,克列爾伯將軍要求派一個步兵營,去擔任他設在基姆波隆格司令部的警衛。於是就派華西列夫斯基任營長的第一營前去。
隨後,華西列夫斯基來到騎兵軍駐地向參謀長報到。那位參謀長驚訝地望著他,然後問他多大了。
華西列夫斯基回答說“22歲”。接著,就見參謀長走進了另一個房間。
然後,身材高大的克列爾就從那個房間裏走出來,麵帶笑容地看著華西列夫斯基,然後他伸出兩隻大手,捧著這個年輕軍官的腦袋,用低沉的聲音說:“再打兩年仗,我們這些昨天的準尉就要當上將軍了!”
當時,華西列夫斯基覺得克列爾很親切,但是在接觸多了之後,他才感受到了克列爾的虛偽。克列爾的本性,就是一個地道的保皇黨和暴君,但是在下屬麵前卻扮成一個民主派的樣子。
毅然退出舊軍隊
1916年8月14日,羅馬尼亞終於克服了兩年的動搖,向奧匈宣戰了。後來的幾個月表明,俄國的這位新盟友根本沒有接受戰爭考驗的準備,到11月就吃了敗仗。
首都布加勒斯特淪陷了,羅馬尼亞軍隊有三分之一成了俘虜。
俄軍不止一次地與新的盟軍並肩戰鬥,因而深知他們部隊中存在著使俄軍深感不安的混亂現象。
這時,情況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917年3月,有消息說,彼得格勒發生了革命,沙皇退位了。
形勢突變,使華西列夫斯基所在的團、師、集團軍、羅馬尼亞方麵軍,以及整個俄羅斯的生活,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軍隊還沒來得及向新政權宣誓,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在軍隊中出現了士兵蘇維埃和士兵委員會。布爾什維克影響的增長,也受到了部隊距離首都遠近的影響。
軍官們,包括華西列夫斯基所在團的軍官,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其中,有相當多的軍官有保皇思想,根本不希望國內發生革命,他們在8月就響應了新的最高總司令科爾尼洛夫將軍的號召,並正式投到了他的麾下。
另外一部分軍官,特別是那些在戰爭時期入伍的軍官,開始逐漸向士兵群眾靠攏。而華西列夫斯基走的也是這條路,開始,他的步子比較慢,隨後就越來越快了。
華西列夫斯基認為,他們要保衛共和國和維護革命祖國的利益。但是不久,他就看到不同的人對這種利益的理解是不同的。軍隊開始分裂了。
而科爾尼洛夫的叛亂,對華西列夫斯基的幻想是一種徹底的打擊。他逐漸開始譴責戰爭,對臨時政府產生了懷疑。
不久,軍官階層再次發生分裂,此前大家還都坐在一條板凳上,而現在,過去的戰友卻都怒目相視了。
華西列夫斯基也因為承認蘇維埃政權,“結交布爾什維克”,並出席士兵代表蘇維埃會議,而遭到了一些軍官的白眼。
此時,華西列夫斯基認為辭去軍職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大家都已經知道工農政府正在進行簽訂和約的談判。有人已經開始自發地退伍。
華西列夫斯基心想:我為什麼還要盲目地待在羅馬尼亞呢?過去帶領士兵打仗,自以為是在履行一個俄國愛國者的義務。現在才明白,人民過去受騙了,他們需要的是和平。舊軍隊與蘇維埃國家是水火不相容的。
在把問題想明白之後,1917年11月底,華西列夫斯基退伍了。他艱難地走過形勢複雜的烏克蘭,好不容易回到了俄羅斯本土。
每到一地,華西列夫斯基都能感受到那種高漲的政治熱情,但他並未在任何一地久留。
12月,華西列夫斯基終於回到了故鄉,與好久不見的親人們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