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因德起用中三。初總顯。次所謂下別顯。後是諸菩薩下總結。初中二。先明前所得。後各於下正顯起用。次別中十事差別可知。後結中雲得法光明等者。是此法力也。上來第九毫光示益分竟。
第十文殊述德分中三。初長行敘意。二正頌其德。三爾時彼諸下明諸菩薩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
初中略述頌意可知。
二正頌中。十三偈分二。初五頌歎逝多林中所顯示法。於中。初二頌歎林中器世間自在用。次二頌歎眾生世間自在用。後一頌歎智正覺世間自在用。後八頌歎諸菩薩等得法業用。於中。初一歎林上空中說菩薩德。次一頌林中樹說眾生業海。次頌林中諸事內現佛神通。次一頌一方國土入佛毛孔。次一頌林中諸事內顯佛放光。次一頌林中諸事體廣遍十方。次一頌三世佛嚴事皆現此林諸事中。後一頌總結諸菩薩多劫嚴事皆現此林諸嚴事中。
三諸菩薩以佛三昧光照得入此定中三。初明所得行體。謂由佛三昧光照。得此大悲為利物行體。二於其身上一一下。明所得行相。謂毛光現菩薩所化之形。三普為下明行勝用中二。初總顯大用遍滿法界。後或現不可說下別顯悲用。於中六。一顯能化法。二往詣一切下所化處。三以平等大悲下能化心。四或有見已下明化令益。五佛子此逝多下現住處。六佛子此諸菩薩下現能化身。初中二。先別說。後以如是等下結數。前中。初八以欣厭門化。二或現不可說檀下十度門化。初中可知。十度中。一先八門明六度化。七八二種慧度攝故。次一或現隨諸眾生時善等。是方便度。次一或現降魔等是力度。次七門或現知一切工巧等下皆是智度。後結可知。二住所化處中二。先結前生後即為總句。後所謂下別顯中。十四處可知。三能化心中四。謂悲願智方便也。四化益中八種。文顯可知。五現所住處中四句。初一標。次二別略顯。後一不離本處。此中類結不離者。意顯於後文殊出會遊化亦不離本處故。六現能化身中初一總標。末後而亦下總結。中間從所謂下別顯。一現身中有十種。可知。二往詣下現形。三威儀。四音聲。五言論。六住處。七脩行。八說法。說法中五句。竝準可知。上來從會初至此十數總明本會竟。
第二大段明末會者。亦名菩薩會。以菩薩為會主故。前本會亦名佛會。佛為會主故。然此本末鎔融非即非離。為一無障礙法界會也。就此文。初略有二種。先明文殊為能化起機。二爾時尊者舍利弗下明所化就應。
前中三。一總標文殊出閣。二與無量下別明同異眷屬。三文殊師利下結前生後往人間也。初中顯吉祥妙慧證真了俗故。說文殊出閣也。二別明眷屬中。先顯同生眾者。即是會初所列者也。後及常下顯異生眾。於中。有二十三眾。各依行標稱。令亦隨釋。一衛護故。二為物化彼成行為供故。三恒隨足下布華故。四樂植善種於心因故。五悲涼水除熱惱故。六智火光照故。七冠蔽風塵故。八知方土儀式故。九照生死暗故。十明佛自在故。十一嚴法界空故。十二度有海眾故。十三積集高大助道法故。十四護物心城故。十五守護法城故。十六勤護物命故。梵本訓釋藥叉此曰苦活。故十七尋逐如來。於定慧香生歡喜故。十八以己所離令物離故。十九生死海中拔出天人龍故。二十成佛大身故。二十一喜歎故。二十二厭有樂佛故。二十三重供讚故。三結前生後中二。先牒前二眾略讚其德。後出自下明了俗順機由先內證故。乃至雲辭佛南行。
二明所化就應中四。初明六千比丘會。二爾時文殊菩薩下明諸龍會。三復有無量下明諸乘人漸增作入大乘宗教方便故。四時福城人下明善財會。福城者。梵本雲駄寧阿羯羅。若以長聲呼駄寂。即雲糓也。謂多出穀米之處故。若以短聲呼。雲但寂。即雲福也。是福德之處故。今梵本中有此多處呼召不同故。譯從長存福為正也。
就初中三。一明文殊從善住閣出下見友之遠緣也。二時尊者下鶖子與自眾隨逐文殊者。此明六千見發之近緣也。三此六千下正明六千見先發鶖子指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