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偈頌中二。初敘意。後正頌。前中承佛力者。顯非自力故。觀如來者。有所稟故。觀眾會者。有所為故。餘句觀其所說。此等並是佛差別德故。正頌中十頌。初中。上半頌前等法界剎塵等。下半頌佛興等。二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盡未來佛處座讚佛德。三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佛出世菩薩圍繞聽。四中上半頌等空界佛剎。下半頌菩薩眾會。五中上半頌毛孔出三世佛化身。下半頌充滿法界。六中初句頌平等現。下三句頌一身滿一切剎。七中上半頌前第八內一切剎塵現中三世諸剎塵數佛。下半頌種種神變經多劫。八中上三句頌前第七內現三世佛神變。即脩行法海行是也。下句頌諸境界中。九中上半頌毛孔出生三世佛智奇音。下半頌化道菩薩。十中上半頌令佛座量同法界。下半頌菩薩眾會中盡未來轉法輪。上來開發信心分竟。

第九毫光示益分者。令眾證法界故。於中三。初舉佛放光。為示法之緣。二時逝多林下明依緣見法。三其有此下明見法得益正入法界。

初中五句。一標即意欲令菩薩因人隨分亦得此三昧故。又此三昧中所現事。即是大眾前所疑問故。佛答問入此定令眾亦得方為答也。二放白毫光者。顯中道平等白淨法界。是前三昧攝生業用。三名普照等者。依義立名。謂遍照三世法界門悉顯現故。今諸菩薩皆證入故。四以不可說下明攝眷屬。具主伴故。五普照十方下顯攝化分齊。

二依緣見法中二。先舉能見人。謂普雲集此通新舊二眾。後明所見法中亦二。初見此方法界。後如此會下類通十方。前中亦二。先見一切世界中現身說法。後或現在天宮下明見一切宮殿中現身說法。前中先舉所說之處。後如是等下正明現身說法具三世間。可知。二就天宮等中亦二。先所現處。即前世界中塵內十種天宮等。後現種種性下明現身說法。亦有十種。此等所現。竝是通答前所疑問。謂如來境界等。可準思之。二類通中三。先舉此會。後如是下類通。三不壞下明自在。初舉此會可知。二類通中二。初麤類十方世界中器世間及眾生普是實報顯現故名也。後一切虗空下細類毛孔中可知。三明自在中。初一句不壞廣事。謂雖在毛孔微細之中。而亦不壞三世九世廣大無邊眾生界等差別儼然。次四句業用。謂一隨心現像。二隨樂說法。三普入眾會。現身種種。而智無差別。四隨應教化無竟期也。

三見法得益中二。先顯見法因緣。後或入法身下正明得益。

前中二。初約緣。佛有宿緣故見。二或是見聞下約行。已脩其德方便。前中二句。一佛通以一切善根攝。二佛唯以四攝攝。後約行中二。初明二利。後結入法。前中二。初三自利。謂見聞等故。發大心故。故與佛同種善故。後一利他。謂以成菩提法化故。後結入法界者。謂然由前得入後益。此句亦是後所入之初為總也。

後正明益中三。初明因見得法。二其諸菩薩下因法成德。三爾時諸菩薩下因德起用。

初中三。初一句結前生後。屬前末後初如前分別。然此意標所得佛地大三昧。以此中眾並是普賢位中諸菩薩故。是故所得。無漸唯頓。即皆究竟也。二或入下顯其所得。於中三。先總標所得。略列十門。於中。初六明得菩薩行位究竟。後四明得佛果自在成滿。二後諸菩薩下行結略顯廣。於中二。初結名。後結數。名中十種。初解者明了故。二道者大行願故。三門者方便故。四入者。於中分明解悟故。五理趣者所顯理故。六順隨者無違逆故。七智慧者決斷擇法故。八助道者三十七品等法。九方便者加行故。十三昧者定體故。後結數中有二種。一此十為首。乃至有十不可說佛剎塵數。二即此十不可說佛剎塵數餘等。一一復有爾所數量。以後廣明百門定。末結雲菩薩以如是等不可說佛剎數三昧。入毗盧等故。三雲何種種下偏顯定廣。於中三。初一句總牒徵數。二所謂下別列一百二門。三菩薩以如是下總結。就別中二。先百門顯自分因終。後二門約勝進果滿。此中何故偏廣三昧。以諸門種種皆依定現故。又前文雲欲令諸菩薩安住師子頻申三昧故。一百二中。初一名普莊嚴法界者。無盡行海嚴平等法界。便出纏究竟圓明具德故。入如來力者。梵本中雲十力解釋。次雲一切法界旋轉藏者。梵本中雲一切法界理趣旋腹。中間諸定。隨文思釋。三總結者。結前一百二定通果定故。上來因見得法竟。

第二因法成德中二。先別顯德。後其諸下總結。前中有十門顯德。一成深智德。二為諸眾生下了法為師德。三知諸世間下隨緣無著德。四遍入一切下成就眾生德。五示真實際下解深具行德。六具三昧力下得法智能德。七證分別下巧便勝智德。八得一切法無礙下理智契真德。九放淨法光下攝生見佛德。於中。初攝生成益。後普見下見佛得益。十一身充滿下三業自在德。於中五。一一身普遍。二乘大智下。智慧無礙決了佛地甚深定趣者。梵雲甚深所行。三以無盡句下演法無盡。四獲大智下念成就。五恒以下轉顯業用益物定慧神變。後總結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