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寬廣的胸襟,恢宏的氣度(3 / 3)

跟不同風格的人共事不一定是壞事。隻要各自的工作風格能夠珠聯璧合,配合得天衣無縫,他們的合作就會強而有力。

“風格調適”就是調整個人行為以更好地與其他人配合,即對個人的一些行為進行調整,以便雙方更好地互動。

欲與不同風格的同事進行有效溝通、和諧相處,應注意以下幾點:

1.遇事多商量

工作中會遇到許多需要相互協同完成的事,這時,不要自作主張,而要多和同事商量,以取得他們在實施行動中的配合。如常說“這件事,你們看怎麼辦好?”“大家看這樣做行不行?”以確定今後的行動不使他人為難。遇事常與同事商量,不自傲,不自卑,相互尊重,易達成工作中的協作。

2.謙虛坦誠

身為同事,地位相等,談話中就切不可表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如不同意同事的意見,可闡述理由,正麵論述,切不可語帶譏諷,好為人師。如有人常愛說“真奇怪,你怎麼會有這樣無聊的想法?”“你好好聽著,這件事應該這樣去做!”這樣的話語常表達出對他人智能的懷疑與譏諷,會傷害他人感情,難以贏得合作。

3.當麵交換意見,消除誤解

同事間隨時都可能產生矛盾,或意見相左。這時,應當麵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以謀求相互的了解和協作,不可背後散布消息,互相攻擊。在當麵交談時,語調要平和,用詞忌尖刻,就事論事,不翻舊賬,不做人身攻擊。當麵交換意見,這有利於相互了解。

4.平時盡可能多地交談,聯絡感情

人與人的交談,有時是一種禮貌的表示,不見得有什麼重要的事要商量,有什麼意見要交換。這時,可以用平常而無害的話題來聯絡感情。如談談近期的氣候,談談旅遊,談談市場菜價等。這些話題不直接指向某人,不觸及“雷區”,一般來說,禮貌性的閑聊是適宜的話題。化解與員工的矛盾,讓他佩服你

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在日常工作中,偶爾也會為某件事發生摩擦,甚至爭得麵紅耳赤。一般的,事情過後,大多能夠握手言和。美國迪卡爾財政公司經理狄克遜,在管理方法上曾提出“有摩擦才有發展”的觀點。一次,狄克遜無意中說了一句話,戳痛了對方,雙方在理智失去控製的情況下,激烈爭辯,把長期鬱積在內心的話傾吐了出來。然而,這次爭吵卻使雙方真正交換了思想,反倒覺得雙方的距離縮短了。以後雙方坦率相處,關係有了新的發展。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尤其是在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中,時常出現“敬而遠之”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彼此的思想無法進一步溝通。因為越是“敬而遠之”,就越無法增加交換意見的機會和可能。這樣,偏見和誤解就會逐步加深。倘若,能在合適的時機,通過一兩次摩擦和衝突,倒可能使多年的問題得到解決,作為領導者應該敢於麵對衝突,而不能一味遷就。通過衝突進一步改善人際關係,使全體員工襟懷坦白、精誠合作。領導者如果沒有麵對衝突的勇氣,沒有解決衝突的能力,就難以改變惡化的人際關係,從而也就難以領導部門的工作。

正確對待組織內部的人與人、人與組織的關係,是企業內部公共關係的重點之一。因此,每個領導者都應從全局著想,認真對待這個問題,要善於處理麵對麵的衝突。

作為一名管理者,需要很多技巧和藝術,尤其是在處理員工與你的關係時,更應當設法讓他們佩服你,認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你與員工之間有矛盾衝突的時候,矛盾衝突主要是由於你們對工作有不同的期望和標準。你希望工作盡快完成,而他們卻認為不可能。你對他們的表現很失望,他們也因沒有順利完成工作而很灰心;員工希望得到更好的工作條件,你卻不能滿足;還有的員工態度粗魯或者總是不恰當地奉承……這些情況都會對你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響,影響你在員工中的威信。因此,要樹立在員工中的威信就必須學會化解與員工的衝突,讓他們佩服你。

在你設法化解與員工的矛盾時,你可以問以下幾個問題:“我和員工的衝突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衝突?”“為解決這個衝突,我要克服哪些障礙?”“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這一衝突?”當你找到了解決衝突的方法時,還要檢測這是否是有效的方法。另外,你還應當預見到按這種方法去做時會出現什麼結果,以做到心中有數,不至於到時不知所措。當然,如果你感到問題很複雜時,可以找個專家谘詢一下,或找個朋友談一談情況,請他們為你出主意。

你的一名下屬鬧情緒,工作不積極,你認為這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上麵提到的那些問題你會發現,衝突在於你們對何種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因為他向你抱怨工作間噪音太大,而你卻不加注意,也沒請人進行改進。需要克服的障礙是他對你不信任和確實存在的噪音。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與他談話時注意技巧,共同設法解決。結果可能是他改變了對你的態度,噪音問題也得到了解決,也可能是他仍舊不合作,你不得不辭退他或為他調動工作。

一位管理者既要學習管理技巧,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領導素質,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讓員工自願與你積極合作,共謀大事。對於那些稍有缺陷的領導者更應當注意如何增強自身的素質,避免可能出現與員工的一切矛盾,以達到最佳的合作狀態。不要抓住小辮子不放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的人給他的這隻貓很會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有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趙國人的兒子於是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把這隻貓趕走呢?”言外之意是說他有功但也有過。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最多不吃雞肉,趕走了貓,老鼠又為患,為什麼要趕貓走呢?”

這個故事包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麵,自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看其主流。趙人深知貓的作用遠遠超過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他不趕貓走。日常生活之中確實有像趙國人家的貓那樣的人,他們的貢獻是主要的,比起他們身上的毛病和他們所做的錯事來,要大得多。如果隻是盯住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

同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不要一味地強調細枝末節,以偏概全,要抓住要害問題去做工作。否則沒有重點,頭緒雜亂,就會不知道該從哪裏下手做起才是正確的。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他的過失上邊呢?

古人把“對小節不究”看做是衡量一個人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他們提倡的是胸懷大局,不糾纏於細枝末節,看重的是人的才幹,而不是他的問題。能夠寬恕他人的短處和過錯,不因為人才有哪一方麵的缺陷就放棄使用,這是忍小節的中心內容。所以《列子·楊朱》篇中講:“要辦大事的不計較小事;成大功業的人,不追究瑣事。”

曆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廣泛地招賢納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進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壯誌。相反,嫉賢妒能,因為別人有一點小問題,就置人才於不用的人則十分愚蠢。

寧戚是衛國人,他在車旁喂牛,敲著牛角高歌。齊桓公見了認為他非同尋常,並打算起用他管理國家。臣子們聽說了此事,覺得慎重起見,應該多了解一下有關寧戚的背景,就勸齊桓公說:“衛國距離我們齊國不算遠,可以派人去那裏打聽一下寧戚的情況,如果他果然是個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齊桓公聽了以後說:“你們所以建議我派人去打聽,是怕寧戚有些什麼小毛病、小錯誤而對他不放心的緣故。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有些小毛病而舍棄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賢士的原因。”隨後齊桓公力排眾議,提拔重用了寧戚,讓他做了上卿。齊桓公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個統治者,在用人方麵應該看重什麼,不應該看重什麼,所以他才能不計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幹的賢士,使自己成為霸王。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條條框框去限製用人,哪一個人能夠符合標準被重用呢?

相傳子思住在衛國,向衛王推薦荀戀時說:“他的才能可以率領500輛戰車,可任命他為軍隊的統帥。如果得到這個人,就會天下無敵。”衛王說:“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為統帥,但是荀戀曾經當過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賦稅,吃過人家兩個雞蛋,所以這個人不能用。”子思說:“聖明的人選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選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拋開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樹、梓樹有一圍之大,但有幾尺腐爛了,優良的木匠不放棄它,為何?那是因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後能做成非常珍貴的器具。現在您處在戰國紛爭的時代,要選取可用之才,隻是因為兩個雞蛋就不用棟梁之材,這種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王再一次拜謝說:“接受你的指教。”

險些因為兩個雞蛋就葬送了一個軍事統帥,要不是衛王能夠認真聽取子思的意見,哪裏再去找一個領兵打仗的幹將呢?荀戀的故事給我們以啟發,不能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放棄不用具有大才幹的人,而任用那些沒有問題,也沒有才幹的人。當眾擁抱你的“敵人”

動物的所有行為都依其本性而發,但人不同,經過思考,人可以依當時需要,做出各種不同的行為選擇。例如:當眾擁抱你的敵人!

當眾擁抱你的敵人,這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因為絕大部分人看到“敵人”都會有滅之而後快的衝動,若環境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消滅對方,至少也會保持一種冷淡的態度,或說些讓對方不舒服的嘲諷話,可見要擁抱敵人是多麼難!

就因為難,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也就是說,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擁抱敵人的人高、大!

此話怎講?

能當眾擁抱敵人的人是站在主動的地位的,采取主動的人能“製人而不受製於人”。你采取主動,不隻迷惑了對方,使對方搞不清你對他的態度,也迷惑了第三者,搞不清楚你和對方到底是敵是友,甚至都有誤認你們已“化敵為友”的可能。可是,是敵是友,隻有你心裏才明白,但你的主動,卻使對方處於“接招”、“應戰”的被動態勢,如果對方不能也“擁抱”你,那麼他將得到一個“心眼太小”之類的評語,一經比較,二人的分量立即有了輕重,所以當眾擁抱你的敵人,無論從哪個方麵來看,你都是贏家!其次,當眾擁抱敵人,除了可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對你的敵意之外,也可避免惡化你對對方的敵意,換句話說,為敵友之間,留下一條灰色地帶,免得敵意鮮明,反而阻擋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地球是圓的,天涯何處不相逢啊!

此外,你的擁抱動作,也將使對方失去再對你攻擊的立場,若他不理你的擁抱而依舊攻擊你,那麼他必招致他人的譴責。

最重要的是,當眾擁抱敵人之動作一旦做了出來,久了會成為習慣,讓你和人相處時,能容天下人、天下物,出入無礙,進退自如,這正是成就大事業的本錢!

所以,競技場上比賽開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禮或擁抱,比賽後也一樣再來一次,這是最常見的當眾擁抱你的敵人。另外,政治人物也慣常這麼做,明明是恨死了的政敵,見了麵仍然要握手寒暄……

事實上,要當眾擁抱你的敵人並不如想象中那樣難,隻要你能克服心理障礙,你可以這麼做:

一在肢體上擁抱你的敵人,例如擁抱、握手。尤其是握手,這是較普遍的社交動作,你伸出手來,對方好意思縮手嗎?

一在言語上擁抱你的敵人,例如公開稱讚對方、關心對方,表示你的“誠懇”,但切忌過火,否則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為什麼強調“當眾”呢?做給別人看嘛,如果私下“擁抱”,那不是雙方言歸於好,就是你向對方投降。“當眾”擁抱,表麵上不把對方當“敵人”,但心底怎麼想,誰管得著呢?

春秋時期的一位大政治家管仲和他的好朋友鮑叔一起來到齊國謀求政治前途。鮑叔投靠當時齊國國君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而管仲投靠齊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糾。齊襄公為君荒淫無道,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怕受牽累,於是小白便由鮑叔陪同逃往莒國,公子糾則由管仲和召忽陪同逃往魯國。

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殺,公子糾和小白都想搶先回到齊國做國君,管仲帶兵攔截小白,並用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小白假裝被射死,而搶先回到了齊國,被擁立為君,他就是齊桓公。魯國這時也發兵送公子糾回國,齊桓公發兵打敗了魯軍,並逼迫魯國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送往齊國。

齊桓公本欲殺掉管仲,但鮑叔極力舉薦管仲,對齊桓公說:“管仲的治國能力遠遠超過我,我在許多方麵都不如他,齊國要想國富兵強,棄管仲而不用肯定是不行的。”並且說:“他之所以要殺你,隻是忠心於自己的上司罷了。他能夠忠心於自己的上司,一定可以再忠心於你。能夠重用管仲的國家,一定會富強起來,望你不要錯失了這個奇才呀!”

於是,齊桓公親自將管仲從囚車裏釋放出來,促膝長談,連續三日三夜,一時相見恨晚,連忙將治國的大權,托付給管仲。

管仲治國有方,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幫助齊桓公首先成就了霸業,成為了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諸侯霸主。

西漢衰微,外戚王莽建立新朝。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角逐。後來光複漢朝的劉秀也在其中角逐,但他當時能否一統天下還很難說。劉秀的部下中有些人便暗中寫了投靠他人的密信。不料,劉秀在戰爭中獲勝,搜獲了幾千封這樣的信。劉秀不但沒有拿著這些憑據一一追查、誅殺內奸,反而下令全部燒毀,說“令反側子(指三心二意的人)自安”,從而消除了部屬的疑慮和恐懼,團結了隊伍。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複,再三強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往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

唐太宗的名臣魏征,原來是他的敵人弟弟李元吉的謀臣。魏征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自從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便登上帝位,雖然將作為政敵的哥哥和弟弟殺害了,但他卻接受了敵人的智囊。魏征便是如此這般地投向明主的。李世民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