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筆墨集中在處於特定時空的魚叉上,“舉”、“紮”、“靠”、“推”等動作構成精彩的特寫鏡頭,使人從驚心動魄的搏鬥中形象地體味到人的偉力、氣魄和智慧。

(6)對比法

列夫·托爾斯泰在《複活》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書記官站起來,開始宣讀起訴書。……結果他的聲調就混合成不間斷的嗡嗡聲,聽得人昏昏欲睡。法官們一忽兒把胳膊肘倚在圈椅的這邊扶手上,一忽兒倚在那邊扶手上,一忽兒閉上眼睛,一忽兒又睜開,彼此交頭接耳。有一個憲兵好幾次把剛要開口打嗬欠的那種痙孿動作壓下去。……瑪絲洛娃聽著書記官朗讀,眼睛盯住他,時而呆呆不動地坐著,時而全身一震,仿佛打算反駁似的,漲紅了臉,後來卻沉重地歎了口氣,把手換一個放處,往四下裏看一眼,隨後又凝神瞧著宣讀的人。

法官們“一忽兒”中變換動作所表現的漫不經心、草菅人命,與瑪絲洛娃“震”、“漲”、“歎”等動作所表現的全神貫注、抗爭無門構成對比,讀者從中讀出了沙皇統治下底層人民的苦難冤情和法律製度的虛偽、專製。

(7)特征法

精選富於特征性、個性化的詞語簡潔傳神地進行描寫。我們來看看吳承恩在《西遊記》中的描寫:

在那山坡前,戰經八九個回合,八戒漸漸不濟起來,釘耙難舉,氣力不加。……那呆子道:“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鬥著,讓老豬出恭來。”他就顧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蘿荊棘葛藤裏,不分好歹,一頓鑽進;哪管刮破頭皮,搠傷嘴臉,一轂轆睡倒,再也不敢出來。但留半邊耳朵,聽著梆聲。

“一溜”、“不分好歹一頓鑽進”、“一轂轆睡倒”等動作描寫隻能屬於豬八戒,其自私可笑的性格特征表現得惟妙惟肖。

(8)寫出連貫的動作

描寫一個人的動作要進行分解,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動作是由一係列地動作構成的。把一個大動作分解成幾個小動作,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動作,一一進行敘述,那麼整篇文章就能把人物動作寫具體了。

有些同學認為人物動作難寫,原因是人物的動作往往是一閃而過,既難觀察又難描寫。其實,再複雜、連貫的動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觀察和描寫時,如果把動作分解成若幹步驟,一步一步仔細觀察,並選擇恰當的動詞一步一步地描寫,就不難把人物動作寫具體了。

例如:他把爆竹放到地上,身子離得老遠,伸長胳膊,一點兒一點兒地往前湊。他手打著哆嗦,還沒等點著爆竹芯,嚇得扭頭就跑。

這個片斷中的一連串動作可以分解為三步:1、把爆竹放在地上;2、伸長胳膊往前湊;3、手打哆嗦,扭頭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長、湊、打哆嗦、跑”等五個動詞,準確地描述出這幾個連續動作,既具體地寫出了“他”放爆竹的經過,又生動地表現出“他”膽小、謹慎的性格特點。

(9)準確運用詞語描寫人物行動

這裏的“準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體現人物特點,二是符合生活實際。

這是把行動寫具體的首要條件。不同性別、性格、年齡、身份的人,行動的特點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環境中,行動的特點更是不同的。寫好人物的舉止動作,能更好地表現人物鮮明個性與思想境界,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例如:《景陽岡》一文中描寫武鬆打虎那一節,通過劈下來、抱起、跳、退、丟、揪、按、踢、揪住、隻顧打等一係列動作,把武鬆打虎的情景描寫得非常具體生動。因此,在描寫人物動作時,要準確使用詞語,精選動詞,力求把人物的動作寫得準確、具體、鮮明,這樣才能把人物的動作、形象,逼真地寫出來。

很簡單的事例:男生吃西瓜的行動,和女學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沒喝到一口水,此時吃起西瓜的行動與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這就提醒同學們,在描寫人物行動時,務求做到“準確”二字——抓住人物行動的特點寫,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動的特點寫;實事求是,人物是怎麼做的,就怎麼寫,真實地反映生活實際。

2.動作描寫的詞語

散步漫步踏步信步轉悠閑逛徜徉踉蹌蹣跚踱方步健步如飛步履矯健步履輕盈大步流星飛簷走壁大搖大擺步履艱難一瘸一拐匍匐前進躡手躡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