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動寫作指導
行動寫作指導與好詞好句好段學生作文方法與好詞好句好段借鑒
1.行動寫作的技巧
(1)描寫具體
請看下麵兩段話:
原句:“王敏每次聽課都十分認真,非常專心。她從來不做小動作,也不和旁邊的同學說話,把老師講的都記住了。”
改句:“上課時,王敏總是很認真地聽講。她麵對黑板,腰板直直地挺著,雙腳成九十度平踏在地上,眼睛睜得圓圓的盯著老師和黑板,有時還眨巴著眼睛思考,有時邊聽邊點著頭記。”
這兩段話,第一段,王敏怎樣認真聽課的行為動作沒有寫具體,所以讀者看不出王敏怎樣認真的樣子。第二與出了王敏在聽課時身子怎麼坐,雙手怎麼放,眼睛怎麼看,從而把王敏認真聽課的樣子描寫得栩栩如生,顯得非常具體、真實。隻有細致生動地寫出人物的動作,才能具體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
(2)動作描寫要細致分解
傳統的武打動作或電視鏡頭,往往把一種行為分解成若幹個部分,把一個大動作細化為幾個小動作,然後分別對每一個部分、每一個小動作按一定層次具體展示或描寫,使整個動作行為栩栩如生。
例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雪地捕鳥”: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麵,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麵大的竹篩來,下麵撒些秕穀,棒上係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這裏“掃”、“露”、“支”、“撒”、“係”、“牽”、“拉”、“罩”等動詞,把捕鳥的動作一一分解開來,形象生動,讓我們一看就明白捕鳥的過程或方法是怎麼一回事。
例二:—朱自清《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得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這是寫父親穿過鐵道為兒子買橘子的一段文字。“蹣跚”地走,說明父親身體肥胖,走路搖擺。兩手的動作用“攀著”,兩腳的動作是“向上縮”,上身的動作是“微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過典型性的動作描寫,真實生動地寫出了父親行動的艱難,突出了其愛子的深情。
(3)要選擇準確恰當的動詞
在描寫人物的動作時,使用動詞千萬不能籠統,如“看”這個動作,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看”法:集中視力看叫“盯”,睜大眼睛看叫“瞪”,從小孔裏偷偷看叫“窺”,斜著眼睛看叫“瞟”,很快地大略看一下叫“瞥”,望上看或向前看叫“瞻”,以上列舉的是一些單音節詞;表示“看”的雙音節詞就更多了——飽覽、察看、打量、端詳、俯瞰、顧盼、窺探、了望、目擊、凝視、旁觀,瞥見、覷探、掃視、審視、眺望、圍觀、巡視、瞻仰……等等,要仔細辨別其含義的細微差別,一旦用到,要盡量選擇最恰當的,而不宜泛泛地用一個“看”去表現這些有區別的動作。特別是連貫性動作要注意動作的前後聯係和各自特征,寫得有序而具體。
(4)綜合法
即把動作描寫與語言、心理等其它描寫有機結合,取得最佳表達效果。
巴金在《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紅梅枝上正開著花,清香一陣一陣地送到他(覺慧)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裏用力折成了幾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來放在手掌心,然後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潤濕的一小團。他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可是他滿足了,因為他毀壞了什麼東西。他想有一天如果這隻手變大起來,能夠把舊的製度像這樣地毀掉,那是多麼痛快的事。
折揉紅梅的動作與心理融合著寫,借景寫人,以小喻大,既表現出覺慧對窒息生命的舊社會的憤恨,也微露出未經生活風暴洗禮的覺慧的性格中單純、幼稚的一麵。
(5)特寫法
運用細致筆調使行為動作如影視中的特寫鏡頭凸現於讀者麵前。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老頭兒放下了釣絲,把它踩在腳底下,然後把魚叉高高地舉起來,舉到不能再高的高度,同時使出全身的力氣,比他剛才所聚集的更多的力氣,把魚叉紮進正好在那大胸鰭後麵的魚腰裏,那個胸鰭高高地挺在空中,高得齊著一個人的胸膛。他覺得魚叉已經紮進魚身上了,於是他靠在叉把上麵,把魚叉紮得更深一點,再用全身的重量推到裏麵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