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維爾在外祖母的勸說下,決定出去轉轉。他一個人走出家門,漫無目的地閑逛。在一條街道的拐彎處,他看到一家店鋪門前人頭攢動。原來是一些家庭主婦正在排隊購買木炭。那一塊塊躺在紙箱裏的木炭讓威廉?維爾眼睛一亮,他看到了希望,急忙興衝衝地向家中走去。
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裏,威廉?維爾雇了幾名燒炭工,將莊園裏燒焦的樹木加工成優質的木炭,然後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經銷店裏。
很快,木炭就被搶購一空,威廉?維爾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他用這筆收入購買了一大批新樹苗。幾年以後,“萬木莊園”再度綠意盎然。
一個人的每一個進步、每一個行動都離不開思考,善於思考的人才能從平凡中發現機會,從絕望中看到希望,從而創造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魯班是我國建築業的鼻祖,他發明過許多方便實用的工具,鋸子就是其中之一。鋸子的發明就源於他的善於思考。
魯班作為一個工匠,他經常到山上去尋找木材。路上,他看到工人們一斧頭一斧頭大汗淋漓地砍著樹,覺得他們實在太辛苦了。於是他就想,能不能發明個什麼東西代替斧頭,讓砍樹更省勁呢?這個念頭一直在他的腦中盤旋著。
一天,魯班又出門上山去。在爬一段比較陡峭的山路時,他滑了一下。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叢茅草,忽然他覺得手指被什麼東西劃破了,抬手一看,鮮血都滲出來了。他俯身湊到茅草跟前仔細觀察,隻見茅草的邊上有一排細細的利齒,正是這些玩意兒把他的手指劃破了。突然間,魯班腦中靈光一閃,他一下子聯想到了這些天來自己一直費神思索找個什麼東西代替斧頭砍伐樹木的事。他想,這麼細小的茅草都能將皮肉劃破,那麼應該也有東西能將樹木輕易砍倒。
魯班興致一來,便忘了疼痛,又扯起一把茅草細細端詳,他用草邊在手背上輕輕一劃,手背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魯班若有所思地站了起來,他想,我何不讓鐵匠打製一些邊上有細齒的鐵條,放在樹上來回拉動?
根據這一想法,魯班製成了第一批鋸條。經過試用,果然比斧頭省事多了。到現在,木工們仍在用著魯班發明的鋸子。
人的每一種行為,每一種進步,都與自己的思維能力息息相關,離開了思維,人就什麼事情也辦不成了。既然我們被自然賦予了“思維”這樣神奇的力量,我們就應該積極開發我們的大腦。腦子是越用越靈的,我們每一次的思維都是在給腦子加油,經過潤滑的大腦更能適應自然的變化,人也才會具有更強大的生存本領。
為什麼有的人成就了偉業,有的人卻碌碌無為一輩子?其實,成功的機會無處不在,隻是她更青睞善於思考的人。別人成功了,我們卻沒有,並不是別人運氣好,而是他們善於思考,對這個世界多了份觀察,對自己的生活多了份思考。就像有人說的:這個世界不缺少能幹活的人,缺少的是會思考的人。
所有的計劃、目標和成就,都是思考的產物。當然,成功也不是胡思亂想就能得到的。真正的思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需要堅持不懈地總結積累經驗、博覽群書不斷“充電”:需要耐得住寂寞,於“鬧”中守靜;需要放棄安逸的念頭,犧牲娛樂時間……另外,思考也貴在“恒”,貴在“勤”,要多思考,常思考,勤思考。隻有經曆一番“痛苦”之後,才能在某一刻頓悟,品得甜美的果實。
其實人與人之間,誰比誰聰明、誰比誰幸運並不是最大的差距,最大的差距在於誰思考得多、思考得深、思考得對,因此,我們在生活中要善於思考,遇到事情要勤於思考,對於一些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去解決;對於別人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要努力想到並實現。“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這句稍顯誇張的話,從某種角度講,是有一定道理的。善於思考的人是永遠不會被困難阻擋的,即使前麵荊棘叢生,他們也能披荊斬棘,奮勇直前。
勵誌小語
人的發展永遠都離不開機會,要想自己能夠把握機會、迎合機會、創造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不停地開動腦筋,運用智慧,否則我們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
生命因靈機一動而改變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麵臨來自各方麵的壓力,求學,找工作,還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等等。麵對看似複雜的壓力,我們必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生存的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生命狀態。雖然很多有誌之士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並在工作生活中不斷地提高自己,鍛煉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與事業積累財富。盡管如此,真正有所成就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有靈活、辯證的思路。
我們正需要一種比較清晰的思路從眾生的各種勞碌方式中,找到那條最短最簡單的成功之路,做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世紀中葉,美國加州出現一股尋金熱,許多人都懷著發財夢爭相前往。一個17歲的小農夫亞默爾也想去碰碰運氣,然而,他卻窮得連船票都買不起,隻好跟著大篷車,一路風餐露宿趕往加州。
到了當地,他發現礦山裏氣候幹燥,水源奇缺,而這些尋找金子的人,最痛苦的事情便是沒水喝。許多人一邊尋找金礦,一邊抱怨:“要是有人給我一壺涼水,我寧願給他一塊金幣!”也有人說:“誰要是讓我痛痛快快地喝一頓,我出兩塊金幣也行。”
這些牢騷,居然給了亞默爾一個靈感,他想:“如果賣水給這些人喝,也許會比找金礦賺錢更容易。”
於是,他毅然放棄挖金礦的夢想,轉而開鑿渠道、引進河水,並且將引來的水過濾,變成清涼解渴的飲用水。他將這些水全裝進桶子裏或水壺裏,並賣給尋找金礦的人們。
一開始時,有許多人都嘲笑他:“不挖金子賺大錢,卻要做這些蠅頭小利的事情,那你又何必離鄉背井跑到加州來呢?”
對於這些嘲笑,亞默爾毫不為之所動,他專心地販賣他的飲用水,沒想到短短的幾天,他便賺了6000美元,這個數目在當時是非常可觀的。
在許多人因為找不到金礦而在異鄉忍饑挨餓時,發現商機而且善加運用的亞默爾卻已經成了一個小富翁了。
“凡事第一個去做的人是天才,第二個去做的人是庸才,第三個去做的人是蠢材。”但是,我們偏偏看到,有的人即使編號是第一千萬個,即使擠破頭也改不了一窩蜂的本性。想成功就應該出奇製勝,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發現別人未做過的事,這才是大智大勇者所為,也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歐洲某地一家書店有三種書積壓非常多,再不賣出就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於是書店老板決定低價出售,能賺多少是多少。
而就在老板決定低價出售之時,有位員工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建議,將此書贈給總統一本。幾天之後,書店便派人訪問總統“看了有何感受?”總統因忙於公務根本沒有時間看書,隻得禮節性地回答了一句“此書不錯”。書店如獲至寶,立刻打出“總統最喜歡看的書”的牌子,很快這本書就被搶購一空。
不久,這家書店又如法炮製,把第二本書贈給總統,總統聽說上次被人利用,這次非常氣憤地說:“此書糟透啦!”沒想到這比上次更稱奇,人們蜂擁搶購,都想看看“總統最討厭的書”究竟有多糟糕。
當書店將第三本賣不出去的書拿到總統麵前時,這次總統一句話都不想說。誰知這又成了最成功的廣告——“總統都說不出評語的書!”就這樣,多年積壓的書全部都順利兌換成了鈔票。
這個故事是否真實並不重要,把它看成是一則寓言也沒有什麼不可。重要的是它能讓我們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山重水複疑無路”與“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多數時候總是形影不離。
由買茶葉轉為買裝茶葉的籮筐,由低價售書變成售暢銷書,四兩撥千斤,靈機一動其實也是一種思路的轉變。在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隻隔一步之遙,甚至是一紙之隔。隻是這“一步”或“一紙”不一定在你的正前方,它可能在你的左邊,也可能在你的右邊,還有可能在你的身後——這時不妨驀然左顧、驀然右盼、驀然回首一下,說不定轉機就在這一刹那。
在工作與學習過程中,培養積極思考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隻有善於思考,激發自己的靈感,才會創造精彩,獲取成功。懶於思考,隻會養成任何東西都不加思考地發表看法的習慣,得出的結論往往是不科學的或不成立的。遇到一些疑點或挫折,不要灰心喪氣或急得抓狂。要善於逆向思考,從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多問幾個“為什麼”,反複推敲,分析綜合,通過自我啟發,換個角度去想問題,而不去鑽牛角尖。
總之,不要把自己的思維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也不要把自己的眼光固定在一個角度和方向。學會思考,學會變換角度,當你的目光環顧周圍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更大的視野,找到更好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勵誌小語
在很多時候,成功與失敗之間隻隔一步之遙,甚至是一紙之隔。隻是這“一步”或“一紙”不一定在你的正前方,它可能在你的左邊,也可能在你的右邊,還有可能在你的身後——這時不妨將你的思路左顧右盼一下,或許就是你那不經意回首的一刹那,轉機就會出現。
獨辟蹊徑,才能擁有成功
有一家大型廣告公司招聘高級廣告設計師,麵試的題目是要求每個應聘者在一張白紙上設計出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案,不限製主題和內容,然後把自己的方案扔到窗外。如果誰的方案最先設計完成,並且第一個被路人拾起來看,那麼誰就會被錄用。
應聘者們開始了忙碌的“答題”,他們竭盡全力地設計這精美的圖案,甚至有的人畫出誘人的裸體美女來。
就在別人手忙腳亂的時候,隻有一個應試者非常迅速、非常從容地把自己的方案扔到了窗外,並引起過路人的哄搶。
他的方案是什麼呢?原來,他隻是在那張白紙上貼了一張麵值100美元的鈔票,其他的什麼也沒畫。就在其他人還疲於奔命的時候,他就已經穩坐釣魚台了。
這就是獨特創意的威力!
《戰國策?韓公仲》有則獨辟蹊徑的故事頗讓人回味。
公元前293年,秦國與齊國連橫之後,向韓、魏兩國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韓、魏兩國雖然麵臨共同的威脅,但它們之間卻貌合神離,互相之間並不信任,不但不願意真誠合作,而且還互相推諉,誰都不願意打先鋒,結果兩國連連吃敗仗。後來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企圖將韓國拋在一邊,單獨同秦國議和。這樣以來,形勢馬上變得對韓國十分不利。
這時有很多人都進言,也像魏國一樣同秦議和。而一位謀士卻對韓相公仲說:“雙胞胎的長相非常相似,隻有他們的母親才能分辨清楚;而利與害就是一對雙胞胎,在表麵上也很相似,隻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們的本質。韓國目前正麵臨著利與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們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則就會敗壞綱常、帶來禍患。如果秦魏聯盟不是您促成的,韓國就麵臨遭到秦魏圖謀的危險;如果韓國追隨魏國去討好秦國,那樣韓國將依附於魏國並遭到輕視,韓國國君在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時候,秦王就要把他寵信的人安插到韓國做官,這樣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謀士層層遞進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斷當時的政治局勢後,又說:“從目前的形勢分析。你不如主動去撮合秦、魏進行和談。兩國和談成功與否,對於韓國都會很有利。若和談成功,是你穿針引線撮合而成,韓國就成了秦魏聯合的門戶,既可以受到魏國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國的友善。再說,秦魏不可能永遠互相信任,秦國會因為得不到魏國的援助而發怒,一定會親近韓國而遠離魏國。魏國也不會永遠服從於秦國,一定將設法親近韓國而防備秦國。這樣您就可以像選擇布匹隨意剪裁一樣輕鬆。由此可見,如果秦魏聯合,它們都會感謝您;如果秦魏分裂,兩國又都會爭取您。這樣做,進退對韓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決心。”
從中可以看出,這個謀士不隻是站在韓國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且是從全局觀察,從而得出化被動為主動的辦法——主動撮合秦魏和解,同時取信於兩國,而使整個局麵向著有利於韓國的方向轉化。
這就是從多角度考慮問題的優勢,獨辟蹊徑靈活應變的一種表現。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埃爾科茲酒店就上演了這樣的一幕。
當時,埃爾科茲酒店的電梯裝載量不夠,酒店召集了一些專家和工程師來討論,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大家意見一致:多裝一部電梯。但是這需要從底層起,每層樓都進入施工。正在工程師和建築師們在熱議討論安裝事宜的時候,一位正在拖地的清潔工人聽他們說要給每個樓層打洞,就說:“那這裏就會亂成一團粥了,還怎麼營業啊?”
“當然,不過我們會處理好的。”一個工程師說。
另一個人說:“如果要考慮它的未來,而不至於影響營業的話,我們也隻能這麼做了,因為不裝一部電梯不行啊。”
清潔工人拄著拖把,看著他們:“你猜如果讓我來幹的話,我會怎麼幹?”
一位建築師好奇地問:“如果讓你來幹的話,你會怎麼辦?”
清潔工人道:“我會把電梯安裝在酒店的外麵。”一句話說得建築師和工程師們麵麵相覷。
後來,他們真的把電梯裝在了酒店的外麵。這是建築史上的第一次建築革命。
現實中,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往往會被固有的常識給困住,思維都在一個圈圈裏打轉,誰能突破這個桎梏,看到問題的另一個層麵,誰就可獲得思維上的升華。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不要總是依照舊俗常規來做事,偶爾另辟蹊徑也會有驚喜。
勵誌小語
事物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片麵的,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可能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善於做人處世的人,往往都能從多個角度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因為多角度地研究問題,更容易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更容易去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成功,就要走不尋常的路。這就要求我們不能一味地遵循那些過去的經驗,走他人走過的老路。隻有獨辟蹊徑,才能夠讓自己擁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