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山腳下,眼前出現了三條上山的羊腸小道。到底哪條通向最高峰——歪歪嘴呢?正在我們不知往哪走的時候,從山上下來一位老大爺,手裏領著一個小姑娘。那老大爺,兩鬢如霜,古銅色的打皺的臉核桃皮似的,一雙向裏凹陷的眼睛閃著有神的光;那小姑娘,紅樸樸的臉,就像一隻大蘋果,用紅綢紮起來的兩隻小辮兒,向上翹著,怯生生地躲在老大爺的身後邊,兩顆烏亮的眼珠看著我們,滴溜溜地轉。我們向老大爺打聽通向歪歪嘴峰的路是哪條,他用手一指,說:“喏,右邊那條。”我們謝過老大爺,又興高采烈地出發了……
這篇文章,重點應寫遊山的經過和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至於半路向人打聽路,則是非常次要的情節;因打聽路而出現的人物也不是主要的描寫對象。因此,上麵這段文字中對老大爺和小姑娘的肖像描寫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些描寫與文章的主題無關。
我們描寫人物外貌,要著重選擇最能體現人物思想品質,精神風貌,個性特征,氣質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點描寫,使人物形象更生動,更感人,達到神似的境界。
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寫作的順序,選好寫作的角度,無論前後左右,正視側視,仰視俯視,近觀遠看,哪個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麵貌,性格特征,就從哪個角度入手進行描寫。
外貌描寫還要注意與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相結合,更好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寫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來。
(2)肖像描寫太多太細
有些同學描寫人物肖像時,從頭到腳細描細寫,眉毛胡子一把抓。他們錯誤地認為,肖像描寫越細越好。殊不知,寫得過多過細,根本抓不住人物肖像的特征,往往給讀者以蕪雜臃腫之感,因而顯得單調刻板、淺薄平庸,甚至有形無神,讀來索然無味。例如《一堂生動的語文課》的肖像描寫:
……講台上這位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矮矮的身材,胖胖的體態。上身穿著深灰色茄克裝,下身穿著藍色西式褲,腳蹬一雙“雙星”牌中老年旅遊鞋。他的頭發已經花白,向後抿著;臉上剛刮過的胳腮胡子茬兒青乎乎的;寬闊的前額上,皺紋清晰可見;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幅眼鏡;嘴角上,總是掛著微笑。他環視了一下教室,轉身在黑板上寫下了課題……
這篇文章,應當扣住“生動”二字,表現老師講課的獨特而科學的方法,讚揚老師課堂教學的藝術性和教學改革精神。因此,對老師的肖像,隻要作幾筆簡單的勾勒,也就行了。像上麵的肖像描寫,從“上身”、“下身”、“腳上”寫到“頭發”、“臉上”、“前額”、“鼻梁”等相貌,真是細而又細,麵麵俱到,結果使人物形象毫無特點可言,讀來味同嚼蠟,焉能給讀者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世上沒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們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從人物外貌中精心選擇其與眾不同的特征,集中筆墨描寫,其它的可省略不寫或一筆帶過,使人物外貌更精確鮮明。
有時候,我們根據手頭素材的實際情況,或為了某種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寫重頭戲放在人物的某個部位。如寫爺爺的手,硬而裂開許多道口子,雖難看卻是勤勞的見證;幫我編玩具,又透出靈巧。這樣寫了往往會使勤勞而機靈的爺爺躍然紙上。
我們精心選擇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確地描寫,往往能寫出新意來。
(3)肖像描寫千人一麵
不同的穿著打扮和相貌,能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反過來,不同思想性格的人,其穿著打扮和相貌也往往不盡相同。我們必須根據人物的思想性格,寫出人物肖像的典型特征。但有些同學描寫人物肖像,往往是一樣的打扮一樣的相貌,就像“克隆”出來的,根本看不出人物肖像的個性特征。如寫武士,都是“虎背熊腰”,“聲如洪鍾”;寫美人,都是“瓜子臉兒”,“柳眉杏眼”,“櫻桃小口”;寫老教師,都是“兩鬢斑白”,“皺紋刀刻似的”;寫小姑娘,都是“梳著羊角辮”,“穿著花衣服”,“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如此千人一麵,千篇一律,豈不是違背了生活真實?又焉能表現出人物思想性格的獨特性?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職業、年齡、教養、習慣、生活經曆、家庭環境、身體狀況等諸因素影響。不同職業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區別。如舞蹈演員的腿較粗而四肢修長;舉重運動員往往比較壯實;漁民則膚色較黑,腳趾因長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張開。人的年齡不同,其外貌也有明顯的差異,少年兒童天真可愛,青年人血氣方剛,中年人成熟穩重,老年人則耳聾眼花。這一些無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規律。
當然人的的習慣不同,也往往顯出不同的特征來。如吸煙的人仿佛缺少了門牙,還不時透出煙草氣味;不吸煙的人則牙齒潔白。人的教養不同,也往往能從外貌上看出來,有教養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講話文縐縐的,且條理清楚;沒有教養的人坐著站著東倒西歪,說話粗魯而無條理……凡此種種,我們要仔細觀察,並用準確的語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準確的描寫出來。
要避免肖像描寫的常見病,除了要明確描寫肖像的目的和技法外,最要緊的是認真觀察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人,努力捕捉不同人物的肖像特征。隻要留心觀察,再多做些肖像描寫的練習,我們就一定能寫出反映人物精神麵貌和文章主題的形神兼備的人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