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描寫除了語言貼切,還要注意詞彙的詞義大小和感情褒貶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讀到這裏,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擺著,向後拗過來,拗過去的。”原稿中的“頭”是用“麵”,在修改中,認為動詞“擺、仰、拗”動作受動部位是整個頭而不是臉,所以把“麵”改成“頭”,這樣一改,就準確無誤了。

又如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原稿是“比去年卻不如,隻有五塊錢,伴隨著一幅懊喪到無可奈何的嘴臉。”“嘴臉”是貶義詞,這裏寫的是貧苦農民兄弟,原稿沒有注意到詞的感情色彩,因而錯了,後改成“神色”,顯得通順、準確。

7.名著中的肖像描寫

在《水滸傳》中有段這樣的描寫:

智深聽得,收住了手看時,隻見牆缺邊立著一個官人,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係一條雙獺背銀帶;穿一對磕爪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摺疊紙西川扇子;生的豹頭環眼,燕領虎須,八尺長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紀;口裏道:“這個師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在老舍的《犧牲》有段這樣的描寫:

他的臉,在我試問他的時候,好像特別的窪了。從那最窪的地方發出一點黑晦,慢慢地布滿了全臉,像片霧影。他的眼,本來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時便更往深處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來。他那些彼此永遠擠著的牙輕輕咬那麼幾下,耳根有點動,似乎是把心中的事嚴嚴地關住,惟恐走了一點風。然後,他的眼忽然發出些光,臉上那層黑影漸漸地卷起,都卷入頭發裏去。“真哪!”他不定說什麼呢,與我所問的沒有萬分之一的關係。他勝利了,過了半天還用眼角撩我幾下。

用細膩的筆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寫的對象纖毫畢現,給人以真切的感受。作者對人物的臉、眼、牙作了精細的描寫,臉窪到什麼狀況,眼深藏到什麼程度,牙嚴嚴地關到什麼情況,一筆一筆細雕,把這個人物深藏自己的陰冷的性格刻畫得惟妙惟肖。

在魯迅的《故鄉》有段這樣的描寫: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麵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係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裏細腳伶仃的圓規。

用簡單的筆墨,對所描繪的人物勾勒出一個大致的輪廓。大筆勾勒有略貌而重神的特點,給人真實而富有意味的感覺。作者描寫楊二嫂的形象,隻用寥寥幾筆,就繪出了她的外貌特征,通過這個特征,可粗知她尖酸刻薄的性格。

在錢鍾書《圍城》有段這樣的描寫:

唐小姐嫵媚端正的圓臉,有兩個淺酒渦。天生著一般女人要花錢費時、調脂和粉來仿造的好臉色,新鮮得使人見了忘掉口渴而又覺嘴饞,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並不頂大,可是靈活溫柔,反襯得許多女人的大眼睛隻像政治家講的大話,大而無當。

描寫人物外貌時,截取人物具有特征性的某一部分加以集中點染,以便讀者通過這個“特寫鏡頭”,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作者把鏡頭對準唐小姐的臉,特別是眼睛,進行了局部特寫,短短的兩句自然而奇特的比喻聯想,便使唐小姐的形象鮮明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中。

在樂府詩《陌上桑》有段這樣的描寫: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描寫人物可以從正麵對人物進行刻畫,也可以把鏡頭移開對準其他人或其他物,讓外界事物充當最佳配角,從不同的側麵烘托某個人物,以期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至高境界。作者描寫行者、少年、耕者、鋤者見到羅敷時的神態與動作,種種表現聚焦在一點,即采桑女羅敷貌美驚人。如果正麵刻畫,就不夠含蓄,不能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餘地。

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的肖像是各不相同的。由於每個人的出身、職業、地位、教養、經曆、性格的不同,必然在人物的外形上留下不同的痕跡,肖像與性格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肖像描寫的好與壞,對於展現人物性格關係重大。成功的肖像描寫能使人物形象更鮮明、生動,使人物個性更突出。因此,優秀作家都極重視人物肖像的描寫。

描寫人物的外形,至關重要的是描寫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它最富於表情,最能傳達人物的內心秘密。魯迅曾說:“要極省儉的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他在《祝福》中寫祥林嫂第一次到魯四老爺家時,她的眼睛是“順著”看人;兩個後,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來到魯家時,她雖“順著眼”看人,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當她知道周圍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時,她總是“瞪著眼睛,不說一句話”;在她去世前,“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作者通過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描寫,將吃人的封建禮教逐步強加在她身上的苦難,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來。

8.肖像描寫中的常見病

肖像描寫可以表現一個人的心情、生活經曆、社會地位和個性特征。對人物肖像作恰如其分的描寫,有助於突出人物的精神麵貌和文章主題。但是,在平日寫作中,有些同學卻常犯如下毛病:

(1)肖像描寫純屬多餘

寫人物,常常用到肖像描寫手法,但並不是說對所有人物都要來一番肖像描寫。請看學生習作《遊大澤山》一文中的一段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