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行動去感恩(1 / 1)

【家訓】

“三吳頌遺愛,鯨浪初平,治水行鹽,如公皆不朽;卅載接音塵,鴻泥偶踏,湘間邗上,今我複重來。”

【故事】

公元1883年的一天,總督府裏賓客盈門,來的還都是南京有名的地方土紳。大家見麵,彼此心照不宣的打招呼,顯得心事重重。因為,今天請客的可是愛罵人的左宗棠,大家心裏惴惴不安也就不難理解了。

“讓各位久等了。”隨著一聲洪亮的問候,兩江總督左宗棠身穿便裝從屏風後麵走了出來。

“左大人好。”大家連忙起身施禮。

“免了,免了。”左宗棠哈哈一笑,讓大家坐下。一個上了年紀的人抱拳道:“在下知道左大人日理萬機,沒空和我們這些人閑聊。有什麼事情需要大家幫忙,還請左大人明示。”

別人也連連點頭,附和聲一片。

左宗棠看看大家,問:“大家都還記得前任兩江總督陶澍大人和林則徐大人吧?”話音剛落,一個人趕緊接上:“這兩位大人,我們這裏沒有人會忘記的。陶大人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禦史。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史和巡撫,後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皇上曾親書‘印心石屋’匾相賜,一時名鎮江南……”

他還沒說完,另一個人接上了:“其實,陶公給我們留下的遺產,並不隻是一個好名聲。他在龍蟠裏清涼山下建立惜陰書舍,的確是我們讀書人的一座精神文化的聖殿啊。”

左宗棠聽著,不住的點頭。

“還不止這些。”又一個人接上了,“陶公在南京為官期間,興修水利,整頓財政,革新鹽政,整治治安,興辦教育,培養人才,這些貢獻我們不能忘啊。”

“謝謝大家能記著陶公的這些事情。”左宗棠說,“和陶公相比,林公也不差啊。林公在南京任江蘇廉防使,前後達七年,在大堂上曾書寫一聯:‘求通民情,願聞己過。’確實發人深省啊。道光十二年1832年,江蘇大水災,林公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籲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他的舉措一方麵保證了大清王朝的社會穩定和賦稅來源,一方麵挽救了黎民百姓的生命財產。此外,林公還改革江南鄉試場規,整頓了風氣。此外,他清廉自律,循法秉公,‘林青天’的稱呼,是老百姓送給林公最好的禮物啊!”

大家聽了不住地交頭接耳,許多陶公、林公廉潔為民的故事,成了這次會見的主題。

左宗棠掃了一眼議論紛紛的這些土紳,話鋒一轉,就到了正題上。

“我今天請大家來,就是有一件小事相商。”眾人住了嘴,都看著左宗棠。左宗棠接著說:“陶、林二公在南京深受百姓愛戴,並且二人私交甚厚,我想為他們合建一個祠堂,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眾人一聽,連聲叫好。

“當然,你們也可以說我有‘私情’,我不隱瞞。當年我曾與陶公徹夜長談,共議時政。陶公後來聘我為家庭教師,後來又將年僅五歲的惟一兒子陶桄,許給我為婿;我與林公雖隻有一麵之緣,但一見如故。後來,林公身染重病,還向皇上一再推薦我。”說到這裏,左宗棠不說了,看著這些人,意思是你們如果覺得我修這個祠堂是私事的話,你們可以不幫忙。眾人都明白左宗棠的意思,但他們一致認為,這件事決不是左宗棠的私事。

公元1883年,經過左宗棠的多方籌措,“陶林二公祠”終於建成了。

【感悟】

要懂得感恩:雖然我們都覺得是“千裏馬”,但如果沒有伯樂的發現,你即使真的是千裏馬,也可能在車轅裏虛度一生。曆史上很多人都是因為名人的推薦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的。不過這些人成名後,對待“恩人”的態度卻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斷奶就忘娘”,甚至誣陷加害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這樣的人即使有再好的才華,也會留下千古罵名。知道感恩是每一個人走向社會前都應學會的課程,而用實際行動去感恩,則是我們應時時想到,並盡自己的力量早日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