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機智的少年(3)(2 / 3)

於是,問題就出來了。賣地的已失去了田地,可在官府的地冊上卻依然寫著他的大名,官府的衙役每年依然上賣主家收納地丁稅。孫家便是陷入了這樣一種尷尬窘迫的境地。

每到納稅之時,衙役們在孫家坐著,孫家小心翼翼地陪著,然後到真正的田主家將稅錢收來轉交給衙役。

這樣做,孫家卻是多了道麻煩。但隻要能把稅錢收上來,麻煩點也沒什麼。可是時間一長,事情就不再是跑一趟,代收一下那麼點麻煩了,而是根本收不上稅錢來。

因為時間一久,地產已幾易其主,轉來轉去,要想再維持原來收稅的辦法,確實是很難很難了。官府裏仍是一到時間,就上門收稅,孫家從田主那裏收不到稅錢,隻好自己掏錢抵交稅務。

於是,沒有田地的孫家,卻一直要代人交納地丁稅,無可奈何地忍受著這受拖累的巨大困擾,始終不得擺脫。

從孫中山的爺爺開始,孫家就被這地丁稅攪得困苦不堪。一家人糊口尚且不易,到哪去弄錢賠出去呢?

年幼的孫中山,並不知道家中還承受著這一樁不合理的重負,他眼看著父母沒日沒夜地勞作。

他和姐姐也同別家的孩子不一樣,當別人在盡情玩耍的時候,他和姐姐卻學會了做各種各樣的活。盡管一家人辛辛苦苦、拚死累活,卻依然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

一天孫中山從父親那裏得知了田地交稅的不合理事情,孫中山一聽,憤憤不平,大聲說道:“哪有這樣的怪事!沒有田地,卻還要交田地稅!”

老實厚道的孫達成,卻沒有兒子那分勇氣和不滿情緒。他看著眼前激動不已的孫中山,雖然知道他說得對,但卻絲毫沒有受到感染和振奮。

孫達成隻是無可奈何地說:“這都是祖上留傳下來的,是我們的命不好啊!有什麼法子呢?”接著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沒法子可想,孩子,這都是皇帝老爺訂的規矩,不是想變就能變的。”

孫中山依然怒氣衝衝地叫道:“皇帝訂的規矩難道就不能變嗎?”

由此,可以看出,孫中山從小就對他所見的不合理、不公平的事,不是接受成人或者村中老人的解釋,不是像村中的大人一樣見怪不怪,而是從善良純真的心地出發,從對此產生懷疑,到不能容忍,並開始抗爭,開始思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這表明孫中山從小就有著機智勇敢、善良正直、疾惡如仇、善於思考的品性。這對於孫中山後來的人生軌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強烈的好奇心

孫中山從小就表現出許多優秀的品質,但是假如他一直待在家鄉,也許就永遠是一個農民,他的眼界,他的見識,他的交往,他所接受的影響,肯定會與那時一般中國農民沒有兩樣,也就不可能成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孫中山能夠接觸外部世界,有兩個條件,一是他家鄉的地理位置和當地村民有出洋謀生的傳統;另一個是他的大哥孫眉出洋謀生獲得成功。

香山縣地處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的南部。翠亨村距離縣城石岐29公裏,距省城廣州120公裏。

向南37公裏就是當時處在葡萄牙殖民統治之下的澳門,東南方又隔海與英國控製的香港相望,距翠亨村不遠就是珠江的入海口之一的金星港,這裏經常有外輪停泊。

這樣的地理條件,使當地人更有機會接觸到外部世界。廣東幾乎村村都有人出洋。

孫中山出生時,翠亨村裏十家就有七八家有人出洋謀生。這樣,孫中山小時候就能聽到一些有關外部世界的信息。

其實,孫中山對西方世界的真正了解,是他的大哥孫眉給他帶來的機會。

孫中山12歲那年,闖蕩檀香山數年的哥哥孫眉回到家鄉。這次孫眉回鄉,一是應父母之命回鄉與同鄉姑娘譚氏結婚,二是準備招一批鄉親們前往檀香山。

當年孫眉到檀香山之後,先在一個華僑經營的菜園裏當工人,這樣工作了11個月。

後來,孫眉又轉到一個夏威夷人開設的農牧場,做了幾年長工,並積蓄了一些錢。

當時的夏威夷,人口稀少,荒地很多,於是,當地政府獎勵墾荒,一般人通過努力都能分到荒地,進行開墾。

當了幾年長工之後,孫眉就跑到夏威夷的第三大島茂宜島去墾荒,慢慢積累了一些資本,開設了商店與畜牧場。

由於他勤奮肯幹,經營有方,他的農牧場規模越來越大。鼎盛時,孫眉的農牧場占地一千多畝,飼養了大量的牛、馬、豬、羊和家禽,並且兼營釀酒和伐木等產業,成了一個華僑資本家,被當地人稱為“茂宜王”。

大哥孫眉出洋之後,常常寫信回家,報告他在海外的見聞,詳細告訴家人檀香山那邊政治、風俗的情況,以及他本人事業的成功。

孫中山得到這些信息之後,產生了強烈的要到外麵的世界去看看的意願。

經過幾年的打拚,孫眉經營的農牧業因成效顯著而受到夏威夷政府的重視。

那時,夏威夷糖業生產發展迅速,急需大批勞力,因而在1878年6月回國前,孫眉獲得了夏威夷政府的特許狀:多招華人來檀香山大興墾務。

此時的孫眉不但身帶巨資,而且閱曆經驗都很豐富,與在老家務農的孫眉已判若兩人,大有衣錦還鄉之感,這在翠亨村及附近引起不小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