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機智的少年(2)(2 / 3)

1914年5月7日,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學堂做題為《非學問無以建議》的講演時,提到少年經曆時,這樣描述:

憶吾幼年,從學私塾,僅識之無。不數年,得到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

這就可以看出,孫中山從小就有憂國憂民的意識;有改良祖國,拯救同類的遠大誌向。喜歡提問動腦筋

孫中山家裏隻有一間低矮的房子,兄弟姐妹幾個逐漸長大後,家裏怎麼也擠不下了。

有一段時間,他晚上隻好到隔壁楊家去借宿,晚上睡覺連被子都沒有。

孫中山很少穿鞋子。一年四季,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天氣晴朗,也不論是天冷還是天熱,他都是打赤腳。

到了冬天,孫中山的兩隻腳經常凍得長滿凍瘡,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

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到檀香山辛勤創業後,在茂宜島上辦起了農牧場,開了一個雜貨鋪,所以這幾年不斷寄錢回來。

孫達成家的日子漸漸好過起來,手頭也寬裕多了。於是,孫中山的爸爸決定送他進私塾讀書。

村塾設於翠亨村馮氏宗祠,老師姓王。不大的宗祠內擺了十幾張大小不一的桌凳,坐著十幾個年齡不等的學童。

孫達成帶著孫中山來到塾館,老師看看孫中山說:“這仔早就該上學念書啦!”

孫中山的爸爸自疚地答道:“前幾年我手頭太緊,把這娃仔上學耽擱了。”

老師摸摸自己的山羊胡子問孫中山:“你叫啥學名?”

“阿仔還沒有起大名。”孫達成連忙答道,“就請先生起個學名吧!”

塾師見孫中山長得十分文雅,想了想說:“就叫孫文吧!”他接著逢迎道,“你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咯,孫文的號就叫日新怎樣?”

“好好好。”孫達成忙拉過孫中山說,“孫文,快給孔聖人和老先生行大禮,磕頭。”

孫中山每次從私塾放學回家,都要幫助家裏做農活。

直到10歲入村塾讀書時,家裏才特地為孫中山準備了一雙鞋,可他總是舍不得穿。

在上學的路上,總是手提著鞋,打著赤腳,到了村塾裏,才小心翼翼地穿上鞋。放學後,一走出村塾,他又脫下鞋子,光著腳走路。

那時王先生給孩子們教授《三字經》、《千字文》、《古文評注》、《幼學故事瓊林》以及“四書”“五經”等。

孫中山學習很認真,記憶力也特別好。大段的課文,他常常讀幾遍就能背誦。

其他學生,經常因為背不出課文而被打手心,或者被罰在孔子像前下跪,孫中山從來沒有挨過這樣的處罰。

王先生教書嚴格,對讀書勤奮、成績突出的孫中山也格外喜歡。

孫中山在村塾裏讀書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和別的孩子不同。他讀書特別喜歡動腦筋,經常主動向老師提問。

那時的教學方法講究死記硬背,主要就是朗讀與背誦。

有一次上《大學》這門課,老師像往常一樣搖頭晃腦地領讀了兩遍之後,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朗讀與背誦。其他學生都按照老師的要求,搖頭晃腦地朗讀起來。

對這種食而不化的傳統教學方式,孫中山很不滿意。這天他站起來向先生問道:“先生,你剛才教我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是什麼意思?請你講給我聽聽好嗎?”

在舊學校裏,學生發問就是冒犯師長。那位脾氣暴躁的先生狠狠瞪了孫中山一眼,並拿起戒尺走到他的麵前,嚴厲喝道:“什麼?你想幹什麼?反對經訓嗎?”

孫中山毫不畏懼的答道:“不,我不反對經訓,我請先生講書,就是向先生求教書中的道理,讓我們多學一點道理有什麼不好呢?唱誦死書真沒有意思,應該講書裏的道理才對。”

先生本想懲罰一下這個不規矩的學生,但一時找不到借口,並且知道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他仍然堅持說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隻有十年寒窗苦,才能腹藏五車書。等你書念多了,日後自然就會懂得書中的意思了。”

先生說著也就慢慢的放下了手中的戒尺。

老師看日已西沉,想結束這場意料不到的論戰,伸了伸懶腰叫道:“散學!散學!”

後來,有同學問孫中山:“你怎麼敢向先生提問,不拍挨打嗎?”

孫中山很不服氣,心想:“學問學問,既要學,也要問,為什麼古聖先賢的書就不能問呢?”

孫中山悶悶不樂的回到了家裏,問父親,父親回答說,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他自己小時候也是這麼念書的,讓小孫中山要聽先生的話,不要多事。

聽父親這麼說,孫中山不敢反駁,但是心裏卻很不服氣。他覺得,這事太不合乎情理了,總有一天他要弄明白。

在孫中山11歲那年,有一天早晨,他挎著一個籃子,去給五公裏以外的一家親戚送禮物。當他沿小路走到一個山坳時,遇見一個又高又瘦的陌生人。

那人一見孫中山,便滿臉堆笑地問:“細佬,細佬,這麼早你要到哪裏去呀?”

孫中山看了看他說:“我到三鄉去。”

那人馬上接著說,“我也去三鄉,我們一同走好了。”

孫中山曾聽母親說過,這一帶偏遠僻靜,常有人販子出沒。又見那家夥鬼鬼祟祟,便提高了警惕。

但是,孫中山清楚,那個人是成年人,而自己是個小孩,要是來硬的,肯定不是人家的對手,隻能用智慧來應對。

於是,他就裝著十分歡迎的樣子說:“三鄉那個地方,我隻去過一次,那還是前兩年的事,現在對那裏的道路,有點記不清了,有叔叔你與我一起走,那實在太好了。”

那個人一看,這小毛孩子還真容易上當,不禁心中暗喜。便一路走,一路和孫中山閑聊套近乎。

當他們走到一個叫河頭鋪的地方時,孫中山突然想起父親在這裏有一個朋友,他也曾見過麵。

於是,他靈機一動,對那個人說:“叔叔,你能在這裏等等我嗎?我這裏有一個親戚,我要把一些東西送給他”。

那個人沒有細想,爽快地答應道:“好!我在這兒等你,你快去快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