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海軍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對這一想法很感興趣,因為當時歐洲戰局處於僵持階段。
在12公裏長的戰線上,雙方分別投入了20多個師,進行拉鋸戰,一時很難分出勝負,各國都在想新的辦法。
對雙方來說,在西線上的首要的戰術問題就是怎樣突破戰壕。要達到目的,軍隊需要跨過死亡區。
在敵人機關槍和大炮齊射的槍林彈雨中,士兵們必須切斷死亡區中帶刺的鐵絲網,然後衝進戰壕中與全副武裝的敵軍展開麵對麵的肉搏戰。
明智一些的方法,就是利用連綿不斷的炮轟打爛鐵絲網、破壞敵方槍械,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
然後,讓自己的士兵跳起來一哄而過。
但是,這些是理想的說法,敵人也不會隻在那裏等著挨打,他們會利用各種方法,保持自己的力量。並且使那些攻擊的士兵相對地處於暴露的一方,遭受損失。而且敵人還會有增援力量,所以這種攻擊的代價是昂貴的。
當然,不想這樣硬碰硬地進行陣地戰,那就得進行偷襲。
但這並不是想象中那樣容易,因為敵方的防禦上都有警報器,這樣很容易就會暴露目標。
而且偷襲一般是不可能用很多人的,一旦被敵人發現,後果將是非常嚴重。
利用毒氣和化學武器,可能會使突襲成功,但也同樣存在弊端。因為自己的軍隊也不可能直接暴露在毒氣中,可是要戴上麵具的話,那是非常影響打仗的。
另一個解決這戰壕的方法,就是利用這種想象中的坦克。從某種程度上說,坦克就是為這樣的戰爭而專門設計想象出來的。
坦克具有攻防合一的特性,可以相對安全地穿過死亡區,破壞敵人的設施。
丘吉爾立即組織了一個委員會專門進行試驗。他們根據斯溫頓上校的建議將一種拖拉機改裝成戰車,在英國的水櫃工廠裏進行生產。
為了保密,研製人員將其稱為水箱,水箱的英文讀音即坦克。這個因為應付僵持局麵而產生的別出心裁的空想,竟然變成了現實。
坦克問世之後,人們對它的作用還不了解,更不會想到它會成為未來戰場上的新秀。
當時人們把坦克投入戰場,隻是用於攻堅,沒有完全發揮其防護、機動和火力三結合的威力。
但即使這樣,坦克的威力也是有目共睹的。1916年9月15日,坦克第一次出現在索姆河戰役,就初戰告捷。
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和德軍在法國境內實施的重大戰役行動。在這次戰役行動的時候,英軍第一次將坦克送上了戰場。
在沒有槍炮響聲的情況下,英軍300多輛坦克在康布雷附近的前線上伸展開近10公裏,並分派5個步兵團突襲被德國人稱為“重圍之地”的海登勃格防線。
到了中午,坦克軍就已經突破了防範森嚴的敵軍戰壕,並且深入敵陣約6公裏。
他們粉碎了把持此處的兩部分敵軍,抓獲4000名戰俘,繳獲100多支槍,而英軍隻有400人傷亡。
這次大獲全勝,與其他進攻相比節省了許多兵力,在更短的時間中取得更多的土地,這樣也使西線的戰勢得到了穩定。
盡管英軍沒有利用首次突襲的成功,也沒有采用這一新趨勢的優點,但是康布雷戰役標誌著坦克戰術在戰爭中的首次成功應用。
沒有槍炮襲擊而隻是坦克團的突襲表明了戰場上又恢複了活力,死亡區可以被跨越,敵人也被摧毀。康布雷戰役的最快效應和不朽的價值在於它證明了坦克的價值。
這個戰果在沒有坦克作戰時候的戰役和戰鬥中,英軍要付出10多倍的傷亡,才能取得這個戰果。
首戰告捷以後,坦克名聲大振,各國紛紛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