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曰。庸鄙。即庸愚鄙陋之人也。決謂決了。又果決。無猶豫之詞。斷乃判決之謂也。迤音駝。邐音裏。山之卑小。而連接。人所常行者也。
二示教
息意忘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隻為久滯不通。
上二句遣妄。下二句原真。息意忘緣者。意乃六根之主。主若止息。而攀緣之心自忘矣。不與諸塵作對者。凡夫不了自心。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境界。若一念無生。離諸分別。則意息緣忘。六塵誰與作對。是則根不緣塵。而塵境自寂矣。心空境寂者。真心本空。塵境元寂。良由迷真執妄。故有諸境紛然。心若無執。則終日對境。而境恒寂。亦非泯絕心境。蕩除萬物。然後為寂。但不迷真。其境自寂。故經雲。盡見諸法。而無所見。是也。久滯不通者。從無始際。不覺一念心起。則萬劫情生不達本空。執之為有。擁蔽真心。滯而不通。致使本覺圓明變為能見之妄見。無相真體。變為所見之妄境。妄為真礙。故曰不通。若不返照破彼根塵。則無能復其本矣。
記曰。遣妄者。謂離妄根境。妄心元無自體。攬塵成體。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既因境而起。則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則全心是境。而各無自性。唯是緣生。若心離念。則根境寂然。原真者。謂推原其始。唯一真心。性淨明體。逈絕根塵。靈知寂照。湛然無際。周徧法界。鐵圍不能遮其輝。穹蒼不能覆其體。萬法不能隱其真。塵勞不能易其性。由其最初迷一法界。不覺妄起。而有其念隨染淨緣。心境互生。障本靈明。至今未曾返省故曰久滯不通。盡見諸法者。心境歷然也。而無所見者。真心無知。真境無相。無知故空。無相故寂。無知者。非同木石之無知。乃心不起分別。寂而常照。無相者。非蕩盡萬物之無相。乃即相無相。照而常寂故也。扳緣心者。即妄想心也。此心分別有三。謂心意識。而初心對境。覺知異乎木石。名之為心。次心籌量。名之為意。了了別知。名之為識。妄想若息。三皆都忘。境界亦滅。唯一真心。虗通無礙。無所不遍。而更有何物之可滯哉。
三勸勉
熟覽斯文。時時警策。強作主宰。莫狥人情。
上二句依法自警。下二句勉誌上趨。熟覽等者。謂須熟讀其文。蘊之胸中。時時自警。深思其義。策勵進修。不可一經耳目。便置之高閣。強作主宰等智。凡夫為無明所熏。久習成性。觸境即便隨緣。苟不自勉。立決烈之誌。開特達之懷。秉智慧弓。執堅固箭。暫爾隨流。則必為羣邪所誘。四魔所害也。
記曰。四魔者。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
四顯示因果
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
上二句業報。次二句設喻。第五句不昧。第六句勔慎。業果所牽等者。業即所作不善之因。果由因至。因移果熟。牽報難逃。如法句經雲。昔有梵誌兄弟四人。俱得五通。各知七日後。命必當終。共相謂曰。我等神通自在。豈不能避此難耶。其兄曰。吾入大海。正處其中。上不出水。下不至底。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二弟曰。吾擘須彌山開。入中還合。無常殺鬼。焉知我處。三弟曰。吾處虗空。隱形無跡。無常殺鬼安知我處。四弟曰。吾隱居大市。眾人猥閙之中。各不相識。無常殺鬼若至。隨得一人。何必取我。四人議訖。各適所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佛以道眼觀見其死。終不可避。而說偈曰。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此正所謂難逃者也。聲和形直。喻善因。響順影端。喻善果。若其聲暴。則其響烈。其形曲。則其影咼。理之必然。非有聲而無響。亦非形影而有相乖。聲響不異。形影無差。因果不亡。故曰歷然。業報靡爽。豈容不信。交報目前。寧無憂懼哉。
記曰。如來尚受馬麥金鎗。羅漢不免蛇螫餓亡。況我凡輩。可不懼哉。
故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