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3)

內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諍之德。

上句明念慧。下句明和敬。內切念慧。外闡六和。乃入道之功勳。立德之基本也。肇師雲。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羣眾。如眾不和。非敬順之本也。

記曰。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

逈脫塵世。冀期出離。

上句出世俗家。下句出三界家。欲脫塵俗。須發足超方。期超三界。當斷煩惱。始符出家之本誓也。此二句。總結上文以起下詞。

記曰。上句結父母六親邦國繼嗣鄉黨五句。下句結剃髮內勤外弘三句。逈者。寥遠也。冀者。欲也。望也。

五名利失道

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上句明無作始霑。下句明止德未備。由名行未當。非稱比丘之義。辭親入道。內勤外弘。本為期出生死。何以纔入僧數。即便饕餮名利。放逸恣情。造有漏因。結生死果。違背初心。失出離行耶。纔登戒品者。方稟具足。無作初成也。戒品有四。謂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前後俱通在家出家。中二唯局出家。我是比丘者。具足戒人也。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含此三義。不能翻譯。故存本音。

記曰。無作者。亦名無教。又名無表色。乃戒體也。從三羯磨而得。得此體已。任運止惡。任運行善。不用再作。故名無作。言止者。謂止斷諸惡。令不更起也。破惡者。如初得戒。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若通就行解。能破見思之惡也。怖魔者。既能破惡。而魔王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也。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謂內修清雅之德。外離四邪之食。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也。今人多求多畜。豈稱清雅之德。既乖其名。尚得為比丘者乎。

檀越所須喫用常住。

上句明信施。下句明僧物。若無戒德。則寸絲滴水難消。況檀越之四供。僧祗之受用乎。檀越者。檀是西音。此言施。越乃此方之語。謂能行施。則生生越度貧窮苦海也。常住有四。一。常住常住。謂僧寺房舍。眾具。花果。田園。僕畜等。以體局當處。不通餘界。但得受用。不通分賣。故重言常住也。二。十方常住。如寺中供僧常食。體通十方。唯局本處。此二名僧祗物。三現前現前。謂僧現得施物。唯施此處現前僧故。四十方現前。如亡五眾輕物。若未羯磨。物通十方僧。若已羯磨。物屬現前僧。此二名現前僧物。

記曰。所須者。通食用。喫用者。喫局飲食。醫藥用通衣服臥具房舍等。

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

上句失觀。下句癡議。以無觀慧故。不解思法。由癡暗故。別生愚見。無慚無愧。慢怠貪嫉。因之而生矣。忖謂計度。思謂籌量也。謂言者。自出非語也。法爾者。理之當然也。合供者有二。一謂他合當供養於我。二謂我當合受他供。來處者。計一鉢之飯。作者功用不少。施者割妻子之分。以種福田。自德不全。豈合受供。眾德雖備。猶須觀行。方消信施。故文殊問經雲。菩薩若無思惟。飯亦不應食也。

記曰。迦葉經雲。時五百比丘言。我等不能精進。恐不能消信施供養。請乞歸俗。文殊菩薩讚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寧可一日數百歸俗。不應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佛告文殊。若有修禪解脫者。我聽受人信施食。慈恩法師雲。不蠶衣。不田食。織女耕夫汗血力。為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慈受深禪師雲。如今有等初學。飽食高眠。任性過口。猶嫌不稱意。不知出家人。如一塊磨刀石。一切人要刀利。便來石上磨。磨來磨去。別人刀利。自家石漸消薄。有等更嫌他人不來我石上磨。有甚便宜處。此語最切。如施金針。中人病處。假其石如金剛。不妨嫌他不來磨。智度論雲。思惟此食。墾植耘除。收穫蹂治。舂磨淘汰。炊煑乃成。用功甚重。計一鉢之飯。作夫流汗集合成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淨。更無所直。宿昔之間。變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變成不淨。惡不欲見。行者自當思惟如此獘食。我若貪著。當墮地獄。噉燒紩丸。從地獄出。當墮畜生。牛羊駱駝。償其宿債。或作豬狗。常噉糞穢。如是觀之。生厭離想。方堪受食。道安法師雲。減割之重。一米七斤。無戒食施死入泰山。燒鐵為食。洋銅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陳。所謂學道不通理。復身還信施。長者八十一。其樹不生耳。若也一念回光。忽與道合。萬兩黃金亦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