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無以瞋心 打擲諸有情 四大本一同 豈可興害意
此頌悟本離殺。上二句。及第四句離殺。第三句悟本。以悟同體。故離殺害也。亦無以瞋心打擲諸有情者。由瞋心故而行殺害。瞋屬殺因。打擲是殺緣。諸有情者。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皆具心識。非同木石之無情也。四大本一同者。一切眾生。皆以地水火風和合成身。自他無異。故沙彌尼戒經雲。哀諸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特。普等一心。常誌大乘。是也。豈可興害意者。四大既同。殺彼還是殺己。瞋他還是自瞋。若會萬物為己者。即無是事也。涅槃經雲。若眾生習近瞋恚。是報熟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虎狼師子。熊羆貓狸。鷹鷂之屬。若得人身。具十二惡律儀。若得出家。犯於殺戒。可不慎之。
不教他人作 見作勿生喜 但當起慈心 施恩令安樂
此頌正明口意二業。教他屬口。生喜屬意。雖不自作教他。然見他作時。心莫生喜。以身口意業所作得罪無輕重故。但當起慈心施恩令安樂者。以悲能拔苦。慈能與樂。出家釋子。非獨不行殺害。猶當行慈施樂。湣彼行殺者罪墮三途。受殺者悲苦無地也。恩者恩惠。即財法二施救濟於彼。以慈心故。三輪空寂。則終日施而無施想。亦無望報之念。其當所得福德。猶如虗空。不可得而思議也。
一切諸含識 皆是未來佛 恒應興敬仰 念使早解脫
此頌契理生敬。上二句是所敬。下二句是能敬。一切諸含識者。謂一切六道四生。本具如來智識。而為諸無明煩惱之所覆葢。名為含識。故經雲。一切眾生。具足清淨如來德相。皆因妄想。而不證得。是也。皆是未來佛者。既具如來清淨德相。是知眾生本來成佛。更不再成。而言未來者。以彼猶存幻妄。據跡而言耳。若悟理者。則不然也。恒應興敬仰者。本具德相。故須常生敬仰之心。而反加興害意。即是殺未來諸佛矣。念使早解脫者。謂諸眾生。雖具德相。以為諸塵勞妄想。而不證得。故興慈念。願彼速脫塵勞。而登正覺也。
誓自得佛時 國無有殺者 鹹修一乘道 俱登常寂果
此頌發願回向。以前五頌。屬功能。此頌屬戒果。而感依正殊勝之報。然發願即兼回向。以願回自所修善根。向於三處。謂實相。菩提。及眾生也。初句是自回向實相菩提。下三句是回與眾生向實相菩提。實相即真如。菩提即佛道。誓自得佛時者。顯非求聲聞緣覺之道。時謂行滿果圓成等正覺時也。國無有殺者。謂當來成佛世界。眾生皆悉行慈。無瞋害意。鹹修一乘道者。謂彼國眾生。唯修佛乘。不習聲聞緣覺之道。俱登常寂果者。不變謂之常。即法身也。法身本離生滅故謂之寂。乃妙覺極果所證。由自持戒諸惡不作。故成法身。而感國中眾生。俱證常寂之果。問曰。求寂十戒。何用回向佛道為。答曰。沙彌十戒。體通大小。非聲聞獨任。若心大則戒廣。功成正覺。心劣則戒小。自感四果。如無出世之心。縱持多戒。福報人天而已。按沙彌尼戒經。大集經等。悉求大乘。回向佛道。又菩薩受齋日。受持十戒。前之五戒。即沙彌後之五戒。故知回向大乘。非人臆議。乃諸經之正旨。況戒如平地。萬善從生。若種殊因。必獲大果也。釋初戒竟。
不得盜他財 金銀草木等 乃至禽獸物 無得私竊取 若欺若詐奪 偷稅盜關津 自作或教他 皆犯沙彌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