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頌明能盜所盜。三業結罪之相。初句總標能所。能盜屬人。所盜屬物。第二三句。別出所盜。第四五六句。是盜方法。第七句明身口作業。亦兼意業。以發心盜時。即屬意業。第八句結罪。不得盜他財者。物屬於他。他所守護。不與而取。名之為盜。財乃物之總名也。金銀草木等者。謂物之重無過金銀七寶等。物之輕無過一草一木一針一線等。乃至禽獸物者。謂禽獸所食所護之物。乃至。是舉前後而包括其中。以前雖雲金銀等。而未分所屬。今意欲明上則三寶常住師僧父母物。中則官物民物。下至鬼神禽獸物也。無得私竊取者。私盜曰竊。謂如上之物。非但不得偷盜。而亦不得私竊取也。唯識並決論雲。闇取他經論讀。乃至一句。皆犯盜竊文句罪。正法念經雲。若偷他祕方者。犯重罪。若欺若詐奪者。欺謾也。陵也。詐詭譎也。偽稱他名也。奪強取也。謂非獨不聽盜竊。而亦不得欺詐奪取也。偷稅盜關津者。稅謂應輸稅之物。不得藏匿及私越關津而去。謂非但不聽欺詐奪取。而亦不得偷稅越津。若是三寶父母物。說法勸諭。官不取稅者。不犯。此中論物輕重準錢結罪。自作或教他者。自作屬身。教他屬口。二罪皆等也。皆犯沙彌禁者。指上財物。無論盜竊欺詐越關。自作教他。皆得盜罪。是中犯相若以盜心取他五錢。或直五錢物。隨物在處。舉著餘處。犯不可悔罪。若心生悔。還置本處。亦犯不可悔。若舉物動時。未離本處。犯可悔罪。若發心欲盜而未取。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犯中可悔。若自物想。若同意親友想。若暫用想。若謂無主想。若心狂亂。不自覺知我是沙彌。皆不犯。經雲。偷盜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常為奴婢畜生。償他宿債。
出家當義讓 心存六和敬 不取於非財 常念行惠施
此頌明修和行檀。出家當義讓者。先人後己。故謂之讓。又謙而不敢當也。在家之人。尚輕財重義。況釋子本棄名利出家為道。視金帛如大毒蛇。豈當不義讓者乎。心存六和敬者。和有二義。一理和。謂同證擇滅故。二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故雲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群眾。如眾不和。非敬順之道。若心無義讓。六和斯失矣。不取於非財常念行惠施者。心懷義讓。故不取非財。隨施而得。知足受用。念眾生苦。而轉與之。故曰常念行惠施。
願成正覺道 國中無竊者 純行於檀度 福智二莊嚴
此頌發願回向。以期依正殊勝之報。夫修諸善行。不發願回向無上菩提。終成人天有漏小果。心不離盜。奚由成佛國中眾生無有竊者。不行慧施。正覺無因。何感成佛國中眾生悉行檀波羅蜜。由於布施持戒修習正觀。故得成佛國中眾生。具福智二種資糧。以嚴其身。釋第二戒竟。
婬欲鄙惡事 沙彌不得作 男女及畜生 犯即獲重罪
此頌嗬欲。能犯。所犯。結罪也。初句嗬欲不淨。次句懲能犯人。三句明所犯境。四句結罪。婬欲。謂二身交會。鄙惡是猥媟不善法也。沙彌不得作者。事既鄙惡非出家淨行者所為。況生死根本。婬為第一。沙彌離俗。本為期超三界。出欲淤泥。豈可重結漏因。永墮沉淪者哉。男女及畜生者。男謂人男。非人男。女謂人女。非人女。非人即天。龍。鬼神。乃至黃門。二根等。畜生謂一切禽獸。堪為婬境者。犯即獲重罪者。謂於上男女畜生處。作不淨行。得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於女人大便。小便。及口。三處行婬。犯不可悔。若於男子大便。及口。二處行婬。犯不可悔。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若發心欲作而未和合。犯小可悔。除三處。於餘身分行婬。犯中可悔。若沙彌被他所犯。自心受樂。犯不可悔。心不受樂。犯可悔罪。受樂者。如饑得食。如渴得飲。不受樂者。如熱鐵入身。如刀刺體。亦不得故心以手弄出不淨。如世尊說。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人為我生身起七寶塔。高至梵天。有人虧壞。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報如伊羅龍王。涅槃經雲。若眾生習近貪欲。是報熟故。墮地獄中。從地獄出。受畜生身。鴿雀。鴛鴦。魚鱉。獼猴。麞鹿。之屬。若得為人。受黃門。婦女。二根。無根。婬女身。若得出家。犯於婬戒。
蠲除貪欲念 關閉六情根 觀身為苦本 誌存清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