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七月
【作者簡介】
施蟄存(1905—2003),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
原名施青萍,生於浙江杭州。1922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學。1923年入上海大學,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江幹集》自費刊印。1926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與同學戴望舒、劉呐鷗等創辦《瓔珞》旬刊。1927年回鬆江任中學教員。1928年後任上海第一線書店和水沫書店編輯,與戴望舒等合編《文學工場》、《無軌列車》,發表《妮儂》、《雨》等小說、新詩。1930年與戴望舒等編《新文藝》月刊,刊載《鳩摩羅什》、《鳳陽女》、《阿秀》、《花》、《將軍的頭》等小說。193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現代》,發表《創刊宣言》、小說《殘秋的下弦月》、散文《無相庵隨筆》等。1935年應聘上海雜誌公司,與阿英合編《中國文學珍本叢書》。主編《文飯小品》六期,編纂《晚明二十家小品》,譯德國小說家格萊賽的《一九〇二級》、美國裏德的《今日之藝術》。1939年任教雲南大學,1943年任教廈門大學,1952年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任教授,1954年出版《軛下》。1974年撰寫《浮生雜詠》。1978年撰寫《唐詩百話》。
1980年主編《百花洲文庫》,譯法國象征派詩人龐維爾、達爾尚、馬拉爾美、孟代思、韓波等的散文詩,編為《法國散文詩十篇》。2001年出版《施蟄存文集·文學創作篇》第二、三卷、《北山散文集》,以及《唐詩百話》、《北山談藝錄續編》。2002年《施蟄存日記》出版。2003年11月19日病逝於上海。
丁玲與瞿秋白
丁玲和瞿秋白初次相識於1923年,當時丁玲和摯友王劍虹住在南京,經施存統等的介紹認識了瞿秋白。瞿秋白當時在上海大學社會學係任教。在瞿秋白的勸說下,丁玲和王劍虹入了上海大學中文係,由於瞿秋白的博學多才,他成了最受丁玲等歡迎的老師。然而讓丁玲困惑的是,原本和她無話不談的王劍虹好像總有什麼事情瞞著她。原來瞿秋白和王劍虹正處於熱戀之中,兩人都寫了許多炙熱的情書,丁玲這才恍然大悟。後來丁玲、王劍虹、瞿秋白、施存統等九人都住在慕爾鳴路的一處弄堂。瞿秋白甚至還給丁玲寫了一首詩,說她是安琪兒,赤子之心,感激她為他和王劍虹的戀愛所做的幫助。當丁玲看到王劍虹完全沉醉於和秋白的甜蜜生活時,心中很是茫然和失落,覺得自己應尋找新的出路,於是毅然離開上海。不久丁玲在湖南老家得到王劍虹病危的消息,當她急速趕到上海時,王劍虹已因肺病去世,秋白也不見了蹤影。
王劍虹病逝後,丁玲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去了北京,隨後認識了胡也頻。這段時間瞿秋白正忙於緊張的革命工作,和丁玲直接接觸不多。卻仍然經常給她寫信,大約有十多封。據丁玲回憶說,這些信像謎一樣,她一直搞不清什麼意思,似懂非懂,丁玲認為這些信並沒有直接地講出秋白心裏的話,他隻把她當作可以傾訴的對象。瞿秋白在失去王劍虹後,感情也是十分低沉、悲慟的,他頻頻給丁玲寫信傾訴自己內心世界的傷感,足以見出丁玲在他心中的份量,他完全把她視為一個知己。這些信直到多年後丁玲在延安看到瞿秋白的《多餘的話》,那裏麵隱晦、曲折的含義她才一下子明白過來。“那種語言,那種心情,我是多麼地熟悉啊!我一下就聯想到他過去寫給我的那一束謎似的信”(丁玲:《我所認識的瞿秋白同誌》)。1929年,丁玲根據瞿秋白和王劍虹戀愛生活的素材創作了一部中篇小說《韋護》,韋護是秋白的別名,也是韋陀菩薩的稱呼,瞿秋白曾對丁玲說:韋陀菩薩疾惡如仇。多年後丁玲甚至還專門寫了一篇紀念秋白的文章《韋護精神》。當然丁玲在小說中把女主人公的結局改為失去愛人後重又振作起來。瞿秋白看了這篇小說,專門給丁玲寫了一封信。信末署名就是“韋護”,他到丁玲家中作客時,還建議丁玲和胡也頻的孩子取名“韋護”,稱這是她的又一偉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