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西瀅(1896—1970),江蘇無錫人,原名陳源,字通伯,筆名西瀅。1912年去英國讀中學,後入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係教授。1924年在胡適支持下,與徐誌摩等人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文藝部主編。1927年與女作家淩叔華結婚,1929年到武漢大學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黨政府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任常駐代表。1966年退休僑居倫敦,1970年因病去世。著有《西瀅閑話》、《西瀅後話》等。
三聘魯迅
1912年1月,蔡元培受命擔任南京臨時民國政府教育總長後,參與教育部籌建工作的許壽裳等人,曾極力向蔡元培推薦魯迅為教育部公務員人選。蔡元培和魯迅雖為浙江紹興同鄉,但彼此並沒有見過麵,隻是通過文壇閱讀多有神交和了解。
蔡元培對許壽裳說:“我久慕其名,正擬馳函延請,現在就托先生代函敦勸,早日來京。”此時的魯迅正在紹興家中賦閑,因對辛亥革命後的紹興失望至極,深感“越中地棘不可居”,接到許壽裳的兩封信後,便立即來到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教育部工作。
蔡元培擔任教育總長後,便著手教育改革,展現在世人麵前的教育部,再也不是舊式封建衙門的臉麵。同年4月,教育部隨臨時政府由南京遷往北京,部內人員自然要有所調整。教育部次長景某乘蔡元培先期北上之機,便大量安置親信,教育部於是又成了封建式的衙門。魯迅看不慣景某的官僚習氣,兩人心存芥蒂,景某早有報複之心,乘機把魯迅列入裁員名單之中。
蔡元培看到景某擬寫的這份名單後,立即予以製止和糾正。蔡元培在給魯迅等人的電報中說:“昨日國務院成立,教育部亟須組織,請即日北來,為盼。”魯迅仍被聘為教育部僉事、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負責科學、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音樂會、演藝會等。
蔡元培在擔任教育總長期間,大膽提出廢除祭孔,不把孔子作偶像崇拜,並在小學廢止讀經,大學取消經科等革故鼎新的教育主張。一時間,社會上的守舊勢力群起而攻之。加之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不為袁世凱等人接納,蔡元培於是提出辭呈辭去了教育總長一職。
1917年1月,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其間依然采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教育方針,以前所未有的舉措,對北大尤其是文科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此時,魯迅仍在教育部供職,在沉重、黑暗的社會氛圍的壓抑下,他特別感到孤獨和愁悶。他常常一個人躲在補樹書屋,整日整日地抄寫古碑。後來,他的朋友、同鄉錢玄同,將他引入北大《新青年》營壘,他的《狂人日記》、《孔乙己》和《藥》等白話小說,才得以由《新青年》而麵世。
蔡元培對魯迅、周作人兄弟倆向來看重,他剛一到北大赴任即給魯迅去信,隻是因為魯迅已在教育部供職,而未聘其到北大任教。但是,卻和他多次談起欲聘其二弟周作人的事。
周作人來到北京後,與其兄魯迅暫住在一起。蔡元培根據周氏兄弟的意見,正式聘任周作人為北大文科教授,兼國史編纂處纂輯員,主要教授歐洲文學史和羅馬文學史。
1920年8月2日,魯迅也收到蔡元培簽名的北大聘書,聘任魯迅為北大講師,主講中國小說史。魯迅還在講義的基礎上完成《中國小說史略》書稿,胡適對此給予高度評價,“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
1927年6月13日,蔡元培被任命為民國大學院院長。此時的魯迅也早已不在北大兼職了。然而,蔡元培卻還像15年前在教育部時那樣,很快便給魯迅發了聘書。12月26日,魯迅在致章廷謙的信中說:“前兩星期,有一個聽差(我想,是蔡‘公’家的人)送大學院的聘書到我這裏來。”蔡元培還專程拜訪魯迅,聘請他為大學院特約著作員。
現在看來,當時居於民國時期社會主流地位的蔡元培,之所以接二連三地選拔聘任魯迅,除了同為浙江紹興老鄉的地緣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居高臨下的蔡元培能夠認識到魯迅的文化學術地位,而接納魯迅並為魯迅提供更多的位置,則表明了蔡元培作為伯樂的膽與識。
名人憶評蔡元培
黃炎培就讀於南洋公學特班時,蔡元培是他的老師,黃記憶中的蔡元培是:“全班四十二人,計每生隔十來日聆訓話一次。入室則圖書滿架,吾師長日伏案於其間,無疾言,無慍色,無倦容,皆大悅服……吾師之深心,如山泉有源,隨地湧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