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識】蟋蟀一聲,牽動兩岸詩人的心。先有台灣餘光中先生的四首寫蟋蟀的詩,他說:在海外,夜間聽到蟋蟀叫,還會以為那是四川鄉下聽到的那一隻。繼而大陸詩人流沙河由此感發,寫有《就是一隻蟋蟀》一詩。接著,1985年高秋時節,那一聲蟋蟀彈響了詩人洛夫的心弦,他也不禁唱出了一首其聲淸亮而哀苦的《蟋蟀之歌》。
遊子思鄉情切,幾多哀怨,幾多鄉愁,卻不直接說出,而假托於蟋蟀。這蟋蟀實有虛擬,並不當緊,隻要詩人見識過蟋蟀這小動物,便可憑借於此物,任意發揮了。
由此時此境的蟋蟀,引而發之,而廣東,而四川,而北平,而湖南,神思萬,蟋蟀的聲聲唧唧,鳴唱的是海外兒代遊子的哀怨與鄉愁。結束時凝神屏氣,回到始發點上,於是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圓。
窗
猛力一推
雙手如流
總是千山萬水
總是回不來的眼睛
遙望裏
你被望成
千翼之鳥
棄天空而去
你已不在翅膀上
聆聽裏
你被聽成
千孔之笛
音道深如望向
往昔的凝目猛力一推
竟被反鎖在走不出去的透明裏
【作者】羅門,本名韓仁存,生於1928年,海南文昌縣人。1952年開始寫詩,1954年在《現代詩》上發表處女作。與蓉子一同參加在馬尼拉召開的第一屆世界詩人大會,被譽為世界詩人大會傑出的文學伉価。著有詩作《曙光》、《羅門選集》等。
【淺識】羅門是台灣現代詩壇的重要詩人之一。窗為炎指,還為借喻,詩人沒有明說,我們也不便妄加猜測。就字麵看,雙手推窗,於是大千世界,盡收眼底,在這遙望裏,在這聆聽裏,大自然作用於你,你竟成千翼之鳥或千孔之笛。當然,這一切皆是你的主觀感受,是你因了望,因了聽而被自己感染成這樣的。後來,在詩的結尾,詩人又回到現實中,歎道:但你畢竟是人,無法超脫紅塵,因這推開窗子,你才猛然意識到自己宛若被鎖在這走不出去的透明裏。
長頸鹿
那個年青的獄卒發覺囚犯們每次體格檢査時
身長的逐月增加
都是在脖子之後,
他報告典獄長說:
長官,窗子太高了!
而他得到的回答卻是:不,他們瞻望歲月。
仁慈的青年獄卒,
不識歲月的容顏,
不知歲月的籍貫,
不明歲月的行蹤,
乃夜夜往動物園中,
到長頸鹿欄下,
去逡巡,去守候。
1959
【作者】商禽(1930——)四川省琪縣人。原名羅燕,又名羅硯,筆名羅馬等。1945年開始新詩創作,1950年赴台灣。1956年參加紀弦組織的現代派。著有詩集《夢或黎明》等。
【淺識】長頸鹿因食樹葉而進化為長脖囚犯因為瞻望歲月,長年引頸,於是每次檢查身體時,脖子都在變長。成年的囚犯的脖子無論怎麼瞻顇日月——瞻望出頭之日,也是不會見氏的,但是詩的邏輯不同,它可以讓它增長5長頸鹿的形象作為對囚犯的隱喻,痛苦地表現了囚犯們渴望自由,引頸以待的心情,可以說唯有如此誇張的表現,才能確切地道出詩人的主旨所在。
有評家以為,監獄並不一定指具體的監獄,囚犯也未必是真正的囚犯。這話是有道理的,說詩人設景造意,感慨廣闊的社會生活,也未嚐不可。
飲那綹蒼發
讀著,讀著,
深深地讀著您的七十六歲的肖像,
那眼角兩側長而細的魚尾紋
都滿頭的白雪流溢著幾多的思念和滄桑
聽不見您遙遠的叮嚀,
已經卅個寒暑那不是—萬多天嗎
時間的步履仿佛是很輕緩的
象您慈愛的手,
把我們從繈褓中搖大
哦!母親
不管歲月如何無情的消逝
不管現在我們怎樣的蒼老
也許我們能活過一百歲
也許五十年後
我們的屍首比嚴冬的霜雪更寒澈
然而,母親。
你永遠,永遠是輕拂我們墳前的蕭蕭的白楊
歲月是沒有顏色的歲月
是阻擋不了什麼的
哦,母親,在您的身畔
我願永遠化作一具小小的木乃伊
靜靜,靜靜地吸吮您心底的聲音
【作者】張默(1931—)安徽無為人。本名張德中。1954年與洛夫等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著有詩集《紫的邊陲》、《上升的風景》、《張默自選集等》。
【淺識】這是一首懷念母親的詩,據作者在《陋室賦?前記》裏交待,1975年5月他從長兄處輾轉獲悉行年80的母親尚健在人間。驚喜萬狀,涕淚縱橫,不能自已,遂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