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高橋羈旅:後漢梁鴻適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高橋,在吳地閶門之內。此句謂自己寄跡他鄉。
[26]“楚歌”句:劉邦欲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不成,戚夫人涕泣。劉邦安慰她:“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引此典謂自己聽到楚歌更引起鄉關之思,故下雲非取樂之方。
[27]魯酒句:相傳楚王會諸侯,魯侯所獻之酒味薄。
[28]記言:謂不全是記事,用以抒發感慨。
[29]以悲哀為主:此句出自嵇康《琴賦》:則以悲哀為主。謂國事可哀。
[30]日暮途遠:謂途程尚遠,而日已薄暮,難以達到目標。
[31]大樹飄零:後漢馮異當諸將爭功時,獨倚大樹之下,被稱做大樹將軍。飄零,謂名存實亡。喻故國淪亡。
[32]寒風蕭瑟:荊軻刺秦王離開燕國時,眾人送至易水上,荊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
[33]“受連城”句:趙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秦王寫信給趙王,曰:“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藺相如奉璧入秦,秦王無意予城,藺乃設計完璧歸趙。見欺:被欺騙。
[34]捧珠盤句:戰國時趙相平原君與楚訂立盟約聯合抗秦,毛遂捧著珍珠裝飾的盤子進給楚王,請楚王與平原君歃血。此句謂自己未能與西魏訂立盟約。
[35]“入就南冠”句:春秋時楚人鍾儀被晉國囚禁在軍府,因他頭戴南國之冠,故以“南冠”相稱。他不忘故國,所以當晉人要他彈琴時,他彈了南音,晉人因此稱他為君子,並用隆禮待他,送他回國。此句謂自己像鍾儀一樣,不忘故國。
[36]留守句:季孫意如隨魯昭公參加平丘之盟,邾、曹等國告發魯侵伐其地,晉侯便不讓魯君與盟,並扣押了季孫意如,把他留在西河(在今陝西東部),此句喻自己如季孫意如被北國扣留。
[37]“碎之以首”句:楚大夫申包胥至秦求救兵以打退入侵楚國的吳軍,秦王為賦《無衣》,申乃九頓首而坐。此句謂自己出使西魏,做了許多艱苦的工作。
[38]蔡威公二句:春秋時,蔡威公已知國家將亡,閉門而泣,三日三夜,淚盡出血。此句謂自己在梁國滅亡時無比悲痛。
[39]釣台二句:釣台在武昌,玉關即玉門關,在甘肅,距離遙遠,很難看見。
[40]“華亭”二句:華亭在上海鬆江,河橋在河南孟縣,陸機被司馬穎殺害時,歎曰:華亭鶴唳,豈可複聞乎?此句謂自己很難回到故鄉。
[41]孫策:三國時吳國孫堅之子,孫權之兄,《三國誌·吳書·陸遜傳》:昔桓王(孫策諡號)創業,兵不一旅,而開創大業。
[42]項籍:即項羽,隨其叔項梁起兵反秦,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43]宰割:喻分裂。
[44]芟夷:削平。
[45]鋤棘矜:以農具為兵器。(yōu),碎土的農具;棘,同戟;矜,矛柄。
[46]江表:江外,長江以南地區。王氣:帝王的運氣。三百年:自孫權在江南稱帝,曆東晉、宋、齊、梁四朝,約三百年。
[47]軹道之災:滅亡的災禍。軹(zhǐ)道,秦子嬰投降劉邦的地方。
[48]平陽之禍:皇帝被殺的災難。平陽,地名,今山西臨汾,是晉懷帝被劉聰殺死的地方,也是其子帝被劉曜殺死的地方。
[49]山嶽崩頹:大山崩塌,喻王朝滅亡。履:鞋子,喻指走上。
[50]春秋迭代:四季運行,互相代謝。
[51]星漢:指天河。乘槎可上:坐著木筏可以到達。
[52]“風飆”二句:傳說渤海中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春秋以來,帝王多遣人入海求之,望之如雲。及至,三神山乃居水下。臨之,患且至;則風輒引船去,終莫能至雲。(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飆,回風,旋風。
[53]“窮者”二句:《晉書·王隱傳》:“古人遭時以功達其道,不遇則以言達其才。”《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勞者歌其事。
[54]陸士衡:即陸機,他聽說左思欲作《三都賦》,便撫掌而笑……談其成,當以覆酒甕耳。表示了蔑視的態度。
[55]張平子:即張衡,他曾寫過《二京賦》等作。陋之:以之為陋。二句謂自己的賦雖將見笑於大方之家,但也不肯放棄。
本序依次敘寫了作者由金陵進駐江陵,出使西魏卻被扣留的經過;寫作《哀江南賦》的原由;又撫今追昔,抒發了自己極度悲憤的情懷;並回憶了梁朝的敗亡、悲歎統治者的昏聵無能等。序文的特色是:一、感情真摯動人。作者把個人的不幸同國家、人民的危難聯係在一起,抒情淋漓盡致;二、采用了記敘、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情深理明,感人至深。三、多用典故,但典實緊扣所敘之事與所抒之情,做到了出語有據而情事感人。四、語言剛健清新,氣魄恢宏博大,風格蒼涼悲壯。
顏氏家訓·終製
顏之推
顏之推(531—約590後),字介,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是南北朝時期卓越的文學家。初仕南朝的梁朝,江陵被西魏攻陷後,他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北齊滅亡後,他入北周,做了禦史上士。到隋統一中國後,他又做了隋朝的太子學士。《顏氏家訓》是他重要的著作,共有二十篇文章,其中的《終製》一篇價值最大,故選於此。
死者,人之常分[1],不可免也。吾年十九,值梁家喪亂[2],其間與白刃為伍者,亦常數輩[3];幸承餘福[4],得至於今。古人雲:五十不為夭[5]。吾已六十餘,故心坦然,不以殘年為念。先有風氣之疾[6],常疑奄然[7],聊書素懷[8],以為汝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