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3 / 3)

此總結上章七傳間髒之治也。凡一切類傷寒時證。誤治而死者。皆因未明七傳間髒之義。傷哉。此從四十八難起。俱發明五邪之精義。如四十八難言五邪剛柔相逢。髒乘髒。腑乘腑。十變之理者。示人類推五十變之義也。而又於四十九難言五邪之傷者。即五髒之受傷。是本原病之所由來也。而又因五髒本來之傷。發明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濕五條之病。又以聲色臭味液。合其脈證之理。推出髒有二十五證。雖不言腑。而腑在其中。以足五十變之義。然必因五髒之所傷在前。所以五邪乘虛而集。此即經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是也。若人先有憂愁思慮傷於心者。則邪必乘心矣。如中風。乃肝邪乘心也。以色推之。當赤。以病推之。當身熱而脅下滿痛。以脈推之。當浮大而弦。

如傷暑。乃心邪自入心也。以臭推之。當焦臭。以病推之。當身熱而心煩痛。以脈推之。當浮大而散。如傷飲食勞倦。乃脾邪乘心也。以味推之。當惡甘喜苦。以病推之。當身熱體重而嗜臥。以脈推之。當浮大而緩。如傷寒。乃肺邪乘心也。以聲推之。當譫言妄語。以病推之。當身熱而惡寒喘咳。以脈推之。當浮大而澀。如中濕。乃腎邪乘心也。以液推之。當多汗。以病推之。當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逆。以脈推之。沉濡而大。若先有形寒飲冷。傷於肺者。則邪必乘肺矣。

如中風。肝邪乘肺也。以色推之。當白。以病推之。當喘咳。灑淅惡寒而脅痛。以脈推之。當澀而浮大。如傷暑。心邪乘肺也。以臭推之。當腥臭。以病推之。當咳喘寒熱而心煩。以脈推之。

當浮澀而大。如傷飲食勞倦。脾邪乘肺也。以味推之。當辛。以病推之。當灑淅寒熱。體重嗜臥。

以脈推之。當澀而緩。如傷寒。肺邪自入肺也。以聲推之。當哭。以病推之。當喘咳而惡寒。以脈推之。當浮而澀。如中濕。腎邪乘肺也。以液推之。當涕。以病推之。當寒熱。小腹痛。喘咳。而足脛寒。以脈推之。當澀而沉。若先有恚怒氣逆傷於肝者。則邪必乘肝矣。如中風。肝邪自入肝也。以色推之。當青。以病推之。當往來寒熱。脅下滿痛。以脈推之。當弦急而浮。如傷暑。心邪入肝也。以臭推之。當臊臭。以病推之。當脅下痛而心煩。身熱。以脈推之。

當弦細而散。如傷飲食勞倦。脾邪乘肝也。以味推之。當酸。以病推之。當脅痛體重。四肢不收。

以脈推之。當弦而緩。如傷寒。肺邪乘肝也。以聲推之。當呼。以病推之。當脅痛。寒熱而喘咳。以脈推之。當澀而弦。如中濕。腎邪乘肝也。以液推之。當泣。以病推之。當脅滿痛而足脛寒逆。以脈推之。當弦濡而沉。若先有飲食勞倦。傷於脾者。則邪必乘脾矣。如中風。肝邪乘脾也。以色推之。當黃。以病推之。當體重而脅下痛。以脈推之。當緩而弦。如傷暑。心邪乘脾也。以臭推之。當香臭。以病推之。當體重不收。煩熱心痛。以脈推之。當緩而大。如傷飲食勞倦。

脾邪自入脾也。以味推之。當甘。以病推之。當體重嗜臥。四肢不收。以脈推之。當緩而滑。

如傷寒。肺邪乘脾也。以聲推之。當歌。以病推之。當體重而灑淅寒熱。以脈推之。當緩而澀。

如中濕。腎邪乘脾也。以液推之。當吐涎。以病推之。當體重而足脛寒逆。以脈推之。當緩而沉濡。若先有久坐濕地。強力入房。傷於腎者。則邪必乘腎矣。如中風。肝邪乘腎也。以色推之。當黑。以病推之。當小腹痛。足脛寒。脅下滿痛。以脈推之。當沉而弦。如傷暑。心邪乘腎也。以臭推之。當腐。以病推之。當小腹痛。足脛寒而身熱。以脈推之。當沉而大。如傷飲食勞倦 。脾邪乘腎也。以味推之。當鹹。以病推之。當足脛寒。小腹痛而體重。以脈推之。當沉而緩。如傷寒。肺邪乘腎也。以聲推之。

當呻。以病推之。當小腹痛。足脛寒而喘咳。以脈推之。當沉而澀。如中濕。腎邪自入腎也。以液推之。當唾多。以病推之。當小腹痛。足脛寒而逆。以脈推之。當沉而遲。此即五髒類推二十五證之法也。而五腑之二十五證。當以首章之言脈微脈甚推之可也。至五十難複言虛實賊微正五邪者。欲審其邪之所來。知其或生或克。可以辨七傳間髒之理。而猶恐後人遺其腑。故又以五十二難之腑病與髒病同法明之。以足首章髒腑十變之意也。至五十三難總結前五章五邪之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