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詩中的抱韻用得多,還用遙韻,有時也有類似上例的妙用。如枟三月十二日深夜大沽口外枠首節:
今夜困守在大沽口外:
絕海裏的俘,
對著憂愁申;
桅上的孤燈在風前搖擺:
天昏昏有層雲裹,
那掣電是探海火!
這是以凸出的詩行(第一、三行)來點明抱韻形式。
漢語格律體新詩中雙音韻的運用沒有英語詩歌普遍,但比漢語古代詩歌多一些。其所以沒有英語詩歌普遍,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漢語詩歌的節奏點總是在音頓的末一音上,雙音韻與這一特點不大適宜,而英語詩歌詩行的節奏點在音步中的重音上,就詩行末尾一音步講,這重音既可以在音步的最末一音上,也可以在倒數第二音和第三音(在三音音步中)上,當其是後兩種情況時,便以押雙音韻和三音韻為好。其二是雙音韻隻適宜押在兩個一重一輕的音節上,而現代漢語中輕聲字很少,不像英語裏那樣普遍。
格律體新詩中的雙音韻之所以比古代詩歌多,則是因為古代詩歌句尾虛字用得少,而且那虛字也是重讀的,所以押雙音韻不大適合;而格律體新詩行尾相對說來虛字用得較多,並且虛字都是輕聲,因此較適合押雙音韻。如卞之琳的枟傍晚枠中的一節:
馱著老漢的瘦驢
匆忙的趕回家去,
腳蹄兒敲打著
———
枯澀的!
最末兩行押雙音韻。這種雙音韻在格律體新詩中也隻宜有限地運用;用多了會顯得滑稽,因為在自然語言中,以這種輕聲字結尾的話究竟是不多的,不像英語那樣,凡是兩個音節以上的詞都有輕重的差別。
無輕聲字的雙音韻隻宜偶爾運用,否則會顯出單調和呆板。有時,這種雙音韻可以起到點明節奏形式和韻式的作用。如徐誌摩的枟客中枠的首節:
今晚天上有半輪的下弦月;我想攜著她的,
往明月多處
———
一樣是清光,我說,圓滿或殘缺。
第一、四行末是無輕聲字的雙音韻。這種有特色的雙音韻能點明抱韻的形式。此外,那不同的行式也可以點明抱韻形式。
格律體新詩中也有傳統的跨行韻,這與古代詩歌中傳統的跨句韻類似。傳統跨行韻符合音頓節奏規律,適宜格律體新詩的節奏形式。西式的跨行韻隻出現在西式的格律體新詩中。由於西式的跨行並不符合漢語詩歌音頓節奏規律,西式的跨行韻也就不適宜格律體新詩的節奏形式。如朱湘的枟小聚枠中的一節:
描花的宮絹滲下燈光:
柔軟燈光,
掩映紗窗,
我們圍坐在紅炭盆旁,
看爐香
遊絲般的徐徐嫋上
架,須是梅朵嬌黃。
該詩兩節,節式相同,是對稱體格律詩。這節詩的第六行為了押韻(同時也為了字數的相對整齊),將詞組“上架”分隔在不同詩行中,“上”字韻便是跨行韻。這種韻就不符合漢語格律詩的節奏規律,因為漢語格律詩行末應該是一個有較大頓歇的節奏點,而這裏作為韻腳的“上”字之後卻不應有頓歇,而下一行的半中卻有一個逗號標出的大頓歇,這樣這兩行詩的音頓節奏實際上是不和諧的。如果我們把“上”字讀得稍長,在其後頓歇較久,則破壞了詩的意義節奏,很不自然。所以,西式的跨行韻對漢語格律詩來說是不
適合的。
格律體新詩中還有節間韻。如杜穀的枟我的葦笛枠的首二節:
我的葦笛
是我心愛的夥伴
小小年
就隨我到處流浪
青青葦管
采自故鄉的湖畔
點點滴
還染著湖水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