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新詩的節奏形式(1)(2 / 3)

外國詩尤其是英美詩形式,對漢語新詩形式的產生無疑也發生過重要作用。胡適萌生寫白話詩的念頭,就是當他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他最初的實地試驗也是在那裏進行的,其結果就是後來枟嚐試集枠中第一編白話詩。胡適在談到他主張文學革命的經曆和枟嚐試集枠產生的曆史時說:“在綺色佳五年,我雖不專治文學,但也頗讀了一些西方文學書籍,無形之中,受了不少的影響,所以我那幾年的詩,膽子已大得多。”這種影響最初表現在他作文言詩詞上,如“用分段作法”,“為說理之作”,以及“字句形式亦不為古人成法所拘”,已“帶有試驗意味”。 [1] 這些無疑也會影響他後來創作白話舊體詩及白話新體詩。

外國詩形式對胡適更重要的影響,大約還在於促成他用白話寫詩。當時,主張運用日常話語、形式自由活潑的意象詩,它在美國正蓬勃發展,多少會影響胡適用白話寫詩的理論和實踐。不過從胡適自述創作白話詩的經曆看,他在美國試驗白話新詩時,似乎並沒有明顯受到當時在西方已蔚然成風的自由詩形式的影響,因為他在敘述枟嚐試集枠的產生曆史時沒有提到這種影響。他那時試驗的白話詩還是白話舊體詩,大都是五七言的齊言形式,完全不是自由詩的形式。胡適提出“自然音節”論並有意識地付諸實踐,是一九一七年回國以後的事情。並且,從他自己的話看,這種理論和實踐也主要起於對古代詞曲的長短句形式較近於語言自然音節這一特點的繼承與革新,而不起於對外國自由詩形式的借鑒。胡適自認他的白話詩由舊變新的過程很慢,其原因,除了他自己已經意識到的“舊文學的習慣太深,故不容易打破舊詩的圈套”外,就是沒有直接模仿和借鑒外國自由詩的形式。

稍後的郭沫若、冰心等詩人就不同,他們直接模仿和借鑒外國自由詩形式,於是顯出真正的“新”,從而把新詩形式的發展推向第一個高潮。後來自由詩的高潮跌落下來,新月派諸人又借鑒英美格律詩形式,將新詩形式整飭一番,發展出一種明確的格律體新詩。可見,外國詩形式對中國新詩形式的作用,主要還不在其初創期,而在稍後的發展期。由於這種作用,新詩中的自由體詩變得成熟,格律體詩也開始定型。

譯詩對新詩形式的產生也有明顯的影響和直接的作用。胡適枟嚐試集枠中有枟老洛伯枠、枟關不住了枠和枟希望枠三首譯詩。他承認枟嚐試集枠中隻有十四首詩是“白話新詩”,這三首譯詩都在其中,並且是這十四首白話新詩中較早的三首;他還在枟嚐試集枠再版枟自序枠中宣稱,枟關不住了枠是他的新詩成立的紀元。可見這三首譯詩在形式上的重要性。我們很有理由相信,胡適所以能夠跳出舊詩詞的窠臼,終於寫出“真正的白話新詩”,他翻譯英美詩歌是幫了大忙的。這是因為英語詩歌的節奏與漢語詩歌的節奏不同,翻譯時無論是隻忠實於原詩的內容,還是兼顧內容與形式,都可能促使譯者突破五七言的固定格式或者詞曲的調子。如枟老洛伯枠原詩四行一節,詩行較長,多在十個音節以上,譯詩也譯成四行一節,詩行相應也較長,大多在十個字音以上,不少詩行中間有一個乃至若幹個標點。原詩用日常口語,節奏較靈活、自由,譯詩依著那種口吻和情調,也顯出靈活自由的格調。這就完全突破了古代五言詩和七言詩的固定格式。枟希望枠一詩的翻譯也很能說明問題。它本是波斯詩人莪默· 伽亞謨的一首四行詩,先被譯成英語詩歌,胡適再轉譯成漢語詩歌。現將英譯詩的節奏形式與胡適譯詩的節奏形式對照如下:

橀h!Lōve,/cǒuld yōu/奔nd ī/wǐth Hīm/cǒnspīre

Tǒ gr焙sp/thǐs Sōr/ryˇSchēme/ǒf Thīng/ěntīre,

Wǒuld nōt/wě sh焙t/těrīt/tǒ bīts/奔nd thē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