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古代詩歌的節奏形式(25)(2 / 3)

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

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

又何妨!

持節雲中,

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

西北望,

射天狼。

節內對稱即是片內句組之間對稱。此詞上片三個句組,第一句組的節奏形式與第三句組對稱。下片相同。

詞的對稱節式的形成,大約一是由於同一曲調的反複,上下片句式便是一樣的,對稱的。再是由於有些雙調詞原本是單調,後來詞家把它加以重疊,上下片格式就一樣了,對稱了。例如晚唐韋莊枟天仙子枠還是單調:

夢覺雲屏依舊空,

杜鵑聲咽隔簾攏,

玉郎薄幸去無蹤。

一日日,

恨重重,

淚界蓮腮兩線紅。

節奏形式為“七七七三三七”。五代和凝的枟天仙子枠也是這種形式。但敦煌曲子詞中的枟天仙子枠就分上下兩片了,各片的節式都是“七七七三三七”,從而成為對稱的節式:

燕語鶯啼三月半,

煙蘸柳條金錢亂。

五陵原上有仙娥,

攜歌扇,

香爛漫,

留住九華雲一片。

犀玉滿頭花滿麵,

負妾一雙偷淚眼。

淚珠若得似珍珠,

拈不散,

知何限,

串向紅絲應百萬。

後來北宋張先等人的枟天仙子枠也如此,上下兩片節式對稱。又如五代詞人和凝的兩首枟江城子枠都是單調;後來的張泌、歐陽炯等人的枟江城子枠也是單調;北宋蘇軾的枟江城子枠便重疊為上下對稱的兩片了。其餘如枟南鄉子枠、枟何滿子枠等詞牌,也都是先為單調,後來重疊為雙調,從而構成對稱節式。由以上兩種方式造成的對稱節式,上下片的平仄、韻位往往也是相同的。

詞的對稱節式還有從齊言節式變化而來的。如枟浣溪沙枠上下片本來都是“七七七”的齊言節式,後來通過“攤破”(添字句)而成為“七七七三”的對稱節式。又有通過“偷聲”(減字句)而把齊言節式變為對稱的雜言節式的。

如枟木蘭花枠,上下片本來都是齊言的“七七七七”形式,通過“偷聲”後變為枟減字木蘭花枠,上下片為對稱的“四七四七”形式。

在雙調詞中,也有上下片格式不相同,不對稱的。如王禹偁的枟點絳唇枠:

雨恨雲愁,

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

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

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

此時凝睇,

誰會憑欄意!

上片節式為“四七四五”,下片節式為“四五三四五”,不形成對稱。其他如枟訴衷情枠、枟雨霖鈴枠、枟雙聲子枠、枟望海潮枠、枟水調歌頭枠、枟水龍吟枠、枟八聲甘州枠等調,都是上下片節式不相同,不對稱。

詞的節式不對稱,大約主要由於曲調的前後樂章不同:樂章既不同,與之配合的詞句的句式也就不同,於是不能一一對稱。此外,這種不對稱節式的詞許多篇幅較長(在體式上屬長調),填詞時也不易做到上下片的句式一一對稱。其實,篇幅較長的詞即使做到上下對稱,在格律上的意義也不大,因為上下片對稱的句式相隔太遠,其反複性已不明顯,不大能顯出由對稱造成的節奏性。

詞的節式除齊言和雜言外,還有齊言與雜言混合的:有的是上片為齊言節式,下片為雜言節式,有的則相反。前者如枟鷓鴣天枠,上片為“七七七七”形式,下片為“三三七”形式;後者如枟菩薩蠻枠,上片為“七七五五”形式,下片為“五五五五”形式。

體式 詞的體式也可以根據前麵劃分詩的體式的標準來分類。 這個標準就是看構成體式的句式和節式是齊言的還是雜言的:句式和節式是齊言的,是齊言體詞;句式和節式是雜言的,是雜言體詞。齊言體詞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分片的,它由齊言句式組成。如溫庭筠枟楊柳枝枠:

館娃宮外鄴城西,

遠映征帆近拂堤。

係得王孫歸意切,

不同芳草綠萋萋。

在體式上與一首七言絕句無異。所不同的是,一般七言絕句不依賴音樂而成立,唐代“選詩配樂”的絕句早先也是獨立於樂曲的;而枟楊柳枝枠這種類似絕句的詞卻不同,它是依賴音樂而產生的,是“依聲填詞”的產物。這種齊言體詞還有枟竹枝詞枠等。

另一種齊言體詞分上下兩片,都是齊言節式。如枟生查子枠、枟謫仙怨枠、枟浣溪沙枠、枟木蘭花枠、枟玉樓春枠等。

齊言體詞較少,大多數詞是由長短句組成的雜言體詞。雜言體詞又分對稱的和不對稱的。對稱的雜言體詞可以簡稱“對稱體”詞。少數對稱體詞是單調,即不分片。如王建枟宮中調笑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