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古代詩歌的節奏形式(21)(2 / 3)

第一節 詞和曲節奏形式的起源

一 詞的節奏形式的起源

詞在唐代稱“曲詞”或“曲子詞”,至宋代乃稱“詞”;它還有其他名字,如“樂府”、“長短句”和“詩餘”等。

關於詞的形式的起源,古今聚訟紛紜。古代的不同見解歸總起來有四種:起源於枟詩經枠;起源於樂府;起源於六朝雜言詩;起源於唐代近體詩。現代學者也有持類似見解的;也有把上述某些見解加以綜合的,如認為雜言詩和近體詩兩者都是詞的源泉。此外,對於新詩體的起源,現代學者還習慣於分為起源於民間創作和起源於文人創作。對於詞也是這樣:較多的人認為起源於民間創作,這“民間創作”或指六朝民間樂府,或指唐代敦煌民間曲子詞;有人則認為起源於文人創作。

詞的形式究竟起源於什麼?看來,已有的史料難以給人確定的回答。因此,我們在根據史料來證明的同時,還適宜根據詞本身的特點來追溯和探究其起源。這樣做還有以下理由:在詞出現以前已經有枟詩經枠、枟楚辭枠、五七言詩和雜言詩等多種詩體,它們對詞的產生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發生作用,如果從詞的形式本身的特點來反推其起源,便容易抓住主要的源泉因素,而排除那些次要的源泉因素。

早期的詞都是歌詩,因而具有音樂(曲調)和語言形式(歌辭)兩方麵的特點。音樂方麵的特點有二。第一,詞的音樂主要是由傳統清商樂與外來胡樂混雜或融合而成的燕樂。宋人沈括枟夢溪筆談枠卷五曰:“唐天寶十三載,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燕樂總的說來比秦漢以前的雅樂和後來傳統的清商樂更繁富、精深,其節奏和旋律靈活多變。第二,就音樂與詩歌的關係看,有兩種情況。南朝沈約枟宋書· 樂誌(卷一)枠首先指出:一種情況是“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另一種情況是“又有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後來唐人孔穎達、宋人郭茂倩等也有類似的分別。至清代,顧炎武、劉熙載等則在這種關係上分別出時間的先後來。顧氏在枟日知錄枠(卷五)中曰:“古人以樂從詩,今人以詩從樂。”劉氏枟藝概·詞曲概枠曰:“樂歌,古以詩,近代以詞。如枟關雎枠、枟鹿鳴枠,皆聲出於言,詞則言出於聲矣。”這即是說,以前的歌詩是因辭而造聲,詞則是所謂“依聲填詞”。雖然早在漢代及魏晉六朝已經有“依聲填詞”的情況,上文所說漢樂府中枟饒歌十八曲枠便如此,但那不是普遍情況。

詞在語言形式上也有兩個特點。第一,詞主要是長短句形式,並有定格;齊言形式很少。詞主要以這一特點類似雜言詩(但雜言詩的長短句無定格),而區別於五七言詩包括五七言近體詩。第二,詞有平仄韻位的規定。這一特點使詞的形式類似五七言近體詩,而區別於雜言詩。

根據上述詞在音樂上和語言上的特點推斷,詞的形式的源泉,應該是雜言詩形式和五七言詩,特別是五七言近體詩形式。

先論雜言詩形式這種源泉。雜言詩產生於漢魏,成熟於六朝,發達於盛唐。詞的形式既然主要是長短句,就其來源,我們自然首先想到雜言詩,因為雜言詩便是長短句形式。早期的詞多三言、五言、七言句式,至晚唐、五代,四言、六言句式才增多起來,這也可以說明詞的形式是由雜言詩形式逐漸變化而來的,因為雜言詩的主要句式便是三言、五言、七言句式。

從詞的音樂特點也能說明雜言詩形式是詞的源泉之一。西漢樂府中雜言詩較多,魏晉六朝樂府中雜言詩減少,齊言詩增多。原因大約是齊言形式較適合當時的清商曲調。隋及唐初興起的燕樂就不同了,它較為繁富,其節拍的長短緩急富於變化,適宜配合長短句形式,而不是齊言形式。加之以詩從樂,詩人填辭時自然會用長短句雜言形式,而不總是用齊言形式去削足適履。此外,六朝本來有長短句樂府,如枟五更轉枠、枟漁歌子枠、枟欸乃曲枠等,其曲調傳入隋、唐以後,與之配合的新詞漸漸具有聲律,於是變為長短句的詞。

次論五七言詩為詞的源泉。六朝五七言樂府可能是詞的一個源泉。六朝樂府以齊言的五七言形式為主,雜言形式次之。而無論齊言還是雜言,都是合樂的,其曲調大多屬吳聲、西曲的清商樂曲。隋、唐時燕樂大盛,但當時並不是所有的清商樂都與胡樂結合而為燕樂,部分清商樂仍然會以傳統形式在隋、唐時存活下來,其中適合雜言形式的曲調配上漸漸入律的新詞即為長短句的詞,如上文提到的枟五更轉枠等。而適合齊言形式的曲調配上入律的五七言詩,即為齊言形式的詞,如枟子夜四時歌枠、枟玉樹後庭花枠、枟烏夜啼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