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節拍群的分解和組合
漢語詩歌“音節· 頓歇”節奏的形成,具體表現為對漢語自然節奏單位節拍群的分解與組合。
先論對節拍群的分解。在漢語的自然語言中,節拍群具有較大的伸縮性。由於漢語節拍群主要是以頓歇來劃分的,當我們說話較快,頓歇較少時,語句的節拍群就劃分得較少;反之,當我們說話較慢,頓歇較多時,語句的節拍群就劃分得較多。例如“那明淨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進去了”這句話,要是說得較快就隻分為兩個節拍群:“那明淨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進去了。”要是說得慢一點,便劃分出三個節拍群:“那明淨的湖水/把四周的青山/都映照進去了。”要是說得更慢一點,就還可以劃分出更多的節拍群。這說明漢語自然節奏的快慢,決定於話語中節奏單位的大小或者說頓歇的多少。
節拍群一般不能直接作為詩歌的節奏單位。因為節拍群往往太大,包含的音數往往太多,不能在一行詩內產生必要次數的反複,因而不能造成詩歌的節奏。因此,要形成漢語詩歌的頓歇節奏,就有必要把節拍群劃分成若幹更小的節奏單位,這些更小的節奏單位便是漢語詩歌的節奏單位音頓。例如,上文“人民的力量/大如天”那句話分為兩個節拍群。如果這句話出現在詩歌中,如出現在快板詩或者民歌體新詩中,就適宜劃分為“人民的/力量/大如/天”這樣四個音頓。原話中的兩個節拍群在詩中各自被劃分為兩個音頓了。
從漢語詩律的實踐看,一句(行)詩的節奏的產生,往往就是把詩中自然節奏單位的節拍群分解成若幹更小的音頓。例如五言詩句“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元稹枟遣行枠)兩句,其自然節奏形式(也就是意義節奏形式)包含有兩個節拍群(也就是兩個意群):
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
但作為詩的格律節奏形式,便把各句中的第一個節拍群劃分成了兩個音頓,於是成為五言三頓的形式:
尋覓/詩章/在,思量/歲月/驚。
又如七言詩句“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枟黃鶴樓枠),其自然節奏形式是: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每句各含兩個節拍群。其格律節奏形式卻是:
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第一句中的第二個節拍群被劃分為三個音頓,第二句中的兩個節拍群各自又劃分為兩個音頓。
新詩的頓歇節奏的形成也是這種情況。如:
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郭沫若枟湘累枠
這是自然節奏的形式,含兩個節拍群。其格律節奏的形式則是把每個節拍群再劃分成兩個音頓:
九嶷山上的/白雲/有聚/有消,
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
如果讀得慢一點,行首一頓再劃分成“九嶷/山上的”兩頓和“洞庭/湖中的”兩頓也不妨。寫階梯體詩的詩人,就是用分行的形式把自然節奏單位的節拍群劃分成若幹音頓的。例如:
我看見
星光和燈光
聯歡在黑夜;
我看見
朝霞
和卷揚機
在裝扮著
黎明。
———賀敬之枟放聲歌唱枠
一句話劃分為若幹行詩,一行詩就是一個較小的節拍群或者音頓。
在漢語詩歌節奏單位音頓的形成中,有時在對節拍群分解的同時,也要進行一定的組合。如五言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枟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枠),其自然節奏形式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每句含兩個節拍群。其格律節奏形式則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每句含三個音頓,其中後麵兩個音頓便是通過對節拍群“存知己”和“若比鄰”加以分解並組合而構成的。因為對於“存知己”這一節拍群的合理的即依照意義的劃分,應當是“存/知己”,但這裏卻把“知己”這不應分開的詞分拆開來,並把其中的“知”與前麵的“存”組合成“存知”這樣一個無什麼意義的音頓。對“若比鄰”這一節拍群也是這樣分解與組合的。這是在一個節拍群內部的分解與組合。還有是節拍群之間的分解與組合。如七言詩句“巴人淚應猿聲落,蜀客船從鳥道回”(劉禹錫枟望峽中枠),其自然節奏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