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愛餘光中
餘光中是我最喜愛的當代詩人之一。他的名作《鄉愁》構思很巧妙,很獨特,耐人尋味。讀此詩,猶如喝紹興老酒,有後勁兒。這是古典形態的詩,一點兒不朦朧、不“後”。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餘光中的散文也寫得好。他作詩為文,雖然情感十分充沛,但又並非任憑情感驅使而失控。你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時時看到有一個理字在。
一次出差途中在某賓館吃飯,正值光中先生偕夫人飯後路過,儒雅,禮貌,清骨,飄逸。可惜未及交談。
中國中央電視台10套2002年12月11日中午及18日中午《百家講壇》,餘光中鶴發童顏,風姿高雅,妙語連珠,講演《創作與翻譯》。聽眾激動不已,掌聲雷動,會後求簽名者如潮,餘光中乃應接不暇。今日之中國,餘光中是最受歡迎的知名度很高的散文家、詩人之一,“莫道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用高適的詩句描述餘光中,當是恰切的。
餘光中說,詩人的本事在於把混沌不清的世界加以重新組織,給它以新秩序。他以自己的短詩為例:晚霞是落日的簽名,有效期是黃昏(大意)。晚霞、落日、浮雲、黃昏……本是無序的自然現象,詩人給以重新組合,使之具有了新的秩序。
餘光中說,文法是一隻惡狗,詩人要哄好它。李白詩句: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何不說“昨日不可留”、“今日多煩憂”、“蜀道難於上青天”,而多加那幾個字?若去了那幾個字,氣就不夠。
詩人的能力:民族的想象力;民族的表達力。
創作是將經驗翻譯成文字。
翻譯是將文字翻譯成經驗。
餘光中說:我來這個世界時得到兩件禮物,一是肉身,一是語文。我走時將它們還給世界,一件用壞了,一件更完美。
眼鏡
一九九九年底,我和同事在英國劍橋大學作學術訪問。一天晚上曾與一位史學教授交談,問他近來研究什麼課題。答曰:眼鏡。他饒有趣味地談起眼鏡的曆史,眼鏡與中國,眼鏡對人類的意義等等。那個晚上,我們應劍橋某學院邀請,赴教授“高桌”晚宴。席間,在能說話的空當兒,以及飯後喝咖啡時,我耳際充溢著“眼鏡”以及與眼鏡有關的事情,直到與那位教授朋友說晚安。很愉快,而且受益匪淺。
十三世紀末,眼鏡幾乎同時出現於中國和歐洲。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大約是公元1260年)寫到:“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十四世紀,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以玳瑁裝邊。戴法:有的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的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固定在帽子裏。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是一位意大利物理學家,但普遍使用則在一個世紀之後。如何戴?開始是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用繩子係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長柄雙眼鏡、夾鼻眼鏡。歐洲人的大鼻子特別適宜於戴夾鼻眼鏡。托爾斯泰說:“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十六世紀,西班牙人把絲帶綁在鏡架外側然後掛在耳朵上,並且眼鏡在西班牙順利傳播。一七三零年,英國人製成雙鉤於耳的眼鏡。但眼鏡在英國的傳播曆程頗坎坷。牧師們說:“企圖用眼鏡來恢複衰退的視力,是對仁慈的上帝之惡意挑釁。”這使人想起中國清代初建鐵路時,也曾遭到朝廷大臣們的反對,理由是:這怪物破壞了祖宗的風水。清朝大臣與英國牧師乃有異曲同工之妙。一七八四年,美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雙焦距眼鏡。一八八七年,德國人製造出無形眼鏡。
龐貝.奇跡
史載:公元79年八月二十三日深夜至二十四日淩晨,維蘇威火山爆發,古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城市之一龐貝因維蘇威火山爆發而在十八小時後消失。1594年人們在修水渠時發現一塊刻有“龐貝”字樣的石頭。1707年打井時發現三尊女神雕像。1748年挖掘出火山灰包裹著的人體遺骸。
於是,發掘、重現了龐貝:其競技場可容兩萬觀眾;三十家麵包房;一百多家酒吧;三座公共浴池;有可容五千人的劇院。
歌德曾說:“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給後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