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塔爾寺記遊(2 / 3)

我們走進大金瓦寺的殿堂。正麵是一尊鍍金大佛像,光彩奕奕,神態安詳。兩旁是幾尊略小的佛像。在這些佛像麵前,放著一個長長的木製香案,案上放著三排大小不一的酥油燈,大者尺許,小者數寸,最裏麵一排是金的,外麵兩排是銀的,上麵鏤刻著十分精美的花紋圖案。這些酥油燈已經守候在佛像麵前數百年了,至今不減其耀眼的光彩。想當年,酥油燈齊明,佛香高燒,煙氣氤氳,嫋嫋升騰,幾乎使信徒們的靈魂也飄蕩起來,飛往佛界——然而他們的肉體卻總是擺脫不了塵世的困擾。我想起一位藏族朋友的父親,當年他拋兒撇妻,不遠千裏從西藏趕來這裏求佛,跋山涉水,曆盡辛苦,心可謂誠矣。然而結果呢,他沒有能夠活著回去,因凍餓而死在路上了。解放前,像他這樣遭遇的人,豈止一個、兩個!有多少人為了求得僧眾的誦經祈禱或活佛的一哂一摸,不惜傾家蕩產,甘願將一生積儲財物的大半或全部供獻於寺院。塔爾寺是富有的,素有“金穴”之稱。然而,那些屋頂的金瓦,佛像上的寶珠,香案上的金銀器皿,以及從寺院占有的九萬畝良田收得的數十萬斤糧租,不都是分明滴著窮苦人民的血汗嗎?!

我們轉到佛像的後麵。那裏是一個高約四米的舍利塔,塔身用黃布覆蓋,上麵雖然滿是塵土,仍顯得莊嚴肅穆。這是宗卡巴的墓,據說裏邊藏著宗卡巴的骨灰。這個舍利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大約建於十五世紀或十六世紀初,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曆史了。

我們正在觀看舍利塔,忽聽窗外鈴聲叮咚。我走出殿門,抬頭仰望,隻見旁邊幾個佛殿的飛簷四角,風鈴遊動,那鈴聲徐徐傳向寂靜的空間,別有一番韻味。

我們走進另外幾處佛殿。曆代珍品寶器和由金玉寶石做成的各種佛像,使我們大飽眼福。那些佛像,有鍍金的,有鍍銀的;有的高達一丈,有的小不盈尺;有麵帶微笑怡然自樂者,也有神情嚴肅冷眼觀世者;有青麵獠牙、以人皮為坐鞍、策馬前行者,還有一對一對的歡喜佛。他們千姿百態,表現出高超的雕塑藝術水平。

然後,我們來到大經堂。這是活佛、喇嘛講經的地方,建於一五五七年,即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當陪同的人開鎖推門,帶我們進去以後,我第一個印象是黑暗,好像從陽光燦爛的光明世界走進一個小小的黑暗王國。偌大廳堂,竟不見窗戶(或者有窗戶而被帷幔遮住),從外邊乍一進來,器物幾不可辨,兩、三分鍾以後,眼睛才稍適應。我定睛看時,隻覺得光線從剛剛敞開的大門衝進來,從兩旁幾個邊門縫裏擠進來。借著這微弱的光線,我略微能夠看清周圍的景象。這座四百二十二年前的建築物,至今仍然完好無損。經堂的正麵中間,是一尊高大的銅鑄鎏金佛像。佛像右邊,是兩個堂皇崇高的座位,專為達賴和班禪而設。佛像左邊還有一個座位,本院寺主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四次坐在上麵主持念經。再兩旁,各有五百個高約一尺、形狀各異的銅鑄小佛像排列在那裏,井然有序。整個廳堂是木製結構,共有一百六十八根巨大的方形木柱支撐屋頂;每根柱子高三米七,從上到下全部用壁毯包裹。壁毯上滿是彩色的刺繡和富有立體感的“堆繡”,再現了各種佛教故事,畫麵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雖經數百年,顏色仍然相當鮮豔。堂內地板上是許多長條座位,上麵鋪有厚厚的坐毯。整個經堂可容數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