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魂》雖然是馬建勳的處女作,但其孕育,誕生卻經曆了十五年的漫長時間。由此可見,他寫這部長篇,在感情積累和思想述藝的準備上都是比較充分的。寫作過程中又增刪四次,數易其稿,態度極其嚴謹。正因為如此,才使這部小說不僅在思想內容,人物塑造上取得了如上所述的顯著成就,而且在藝術表現手法上,也顯示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國魂》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之一是在作品的情節結構上,作者打破傳統小說,尤其是長篇曆史小說大多以曲折複雜的故事情節,尖銳複雜的矛盾衝突謀篇布局,吸引讀者的模式,淡化了情節而重視生動形象、富於感染力的細節描寫,沒有統括全篇的重大矛盾衝突和中心事件,而采用畫麵銜接式和人像陳列式的結構方法,將眾多的場景、事件、人物用林則徐流放遠戍這根主線連綴起來,組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小說結構上這一特點的形成,一方麵是由於作者堅持嚴謹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堅持以曆史真實為基礎的創作指導思想;另一方麵也與他在散文創作中形成的風格有著密切的關係。
人物描寫的技巧、方法,也是體現一部小說藝術風格的重要標誌之一。中國傳統小說在這方麵的主要特點是“白描”,善於通過對人物外貌、服飾、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性格,而歐洲小說則注重於人物的心理描寫。這二者各有其長處和不足。《國魂》的作者博采眾長,融中國小說傳統技巧與外國藝術手法於一爐。既注重在環境、場景、事件的敘述中,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又注重綿密、細致而不繁冗的心理刻畫,使人物形神兼備,生動豐滿。林則徐形象的成功塑造,即得力於這一藝術手法。對那些出場不多的次要人物,作者常常是幾筆勾勒,就描寫出其狀貌、神采,顯示出人物描寫上的熟練技巧。
濃鬱的詩情畫意,鮮明的地方色彩,是《國魂》藝術上的又一顯著特點。建勳是一個以散文創作步入文壇,並已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的作家。在《國魂》的創作中,充分發揮了散文作家擅長於景物描寫、意境創造與錘字煉句的特點,使小說富於濃鬱的詩情畫意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小說篇幅並不太長,但精彩的景物描寫就有近三十處之多。這些景物描寫且大都與文章內容和主人公心境緊密相連,形成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既烘托環境,渲染氣氛,又給人以美的享受與陶冶。
當然,作為一部長篇試筆之作,《國魂》在思想藝術上自然也還有一些值得探討的地方。首先,從內容上看:事件、場景繁多,且用筆都比較均勻,缺乏精心組織、建構的重點事件、場景作為骨架。這對於一部長篇來說,不能不認為是個缺憾。尤其是林則徐禁煙的壯舉,作品雖在第二章通過林則徐的回憶作了插敘,但筆墨顯得過於簡略了一些。小說固然主要是寫林則徐流放的悲劇,但禁煙事件作為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壯舉,不僅影響巨大,而且林則徐的蒙冤遭罪,遺戍流放皆源出於此,作為一部刻意為林公樹碑立傳的長篇,對此多費點筆墨,用上兩三章的篇幅加以渲染、鋪排,似乎是很有必要的。除此之外,像林則徐試製新火炮,懲辦富安,製服伯鍚爾郡王,王鼎屍諫等情節,都還可以在史實的基礎上充分展開藝術想象和虛構,將其寫得更驚險曲折一些,也會為小說增色不少。其次,在小說的情節結構上,作者采用了畫麵銜接式和人像陳列式的藝術創新,這對於打破傳統小說總是以故事情節的進展結構小說的模式,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但若能在現有的基礎上對某些事件、場景再作適當的藝術概括和集中,使之形成文勢上的起伏,文字上的疏密相間,似乎更要妥當一些。最後,曆史小說語言、人物描寫上的“現代化”問題,在過去的曆史小說創作中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存在,有些作品甚至比較嚴重。《國魂》在某些敘述語言裏,也偶有個別帶有現代色彩的不盡妥當的字句。雖是白壁微瑕,也是應該引起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