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不僅應以其曲折生動的情節吸引讀者,而且還要通過人物的複雜命運與不同結局,引人思考、給人啟迪,使讀者獲得關於社會人生、人際關係方麵的某種頓悟。按照這個標準來審視《喧囂荒塬》,它在真實描繪二十世紀上半葉關中農村複雜生活麵貌的基礎上,給我們提供的關於複仇問題上的文化思考,無疑是有著獨特的思想價值和人生啟示的。

麵對一份無法用正義和法律公開討回公道的傷害、冤仇,無辜的受害者的確會進退兩難:報仇吧常常會導致惡性的連鎖反應,從而殃及更多的無辜者;寬恕呢,不僅自己心理難以平衡,而且可能放縱了惡人、鼓勵了惡行;既然報仇與寬恕都可能帶來出乎自己意料的負麵影響,那有沒有一種比較明智的抉擇呢?有!《喧囂荒塬》中太婆和天奇的態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一老一少雖然也生活在那個打鬥仇殺的時代,但卻超然於那些表層的事件之外。太婆的丈夫、兒子都先後死於仇殺的怪圈,可她卻並不主張更嚴厲的複仇,反而一再告戒孫子莫鵬舉不要太強橫、太貪婪,四處樹敵結怨。但她也並不是放任仇敵來傷害,而是臨死前在《家族秘史》中浸進毒液,讓敢於侵占者自取滅亡!而天奇呢,像《塵埃落定》中的傻子那樣,完全超脫於塵世間精明人的種種爭鬥之外,但當那些強橫者們一個個死於非命後,莫家的後人卻隻有他頑強地活了下來。這婆孫二人的態度和結局,寄予著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某種價值取向,那就是能否將目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闊一些,靜觀事態的變化呢?大千世界神秘莫測,超出每個人意料的國邦之間乃至更大範圍內的戰爭,人力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災變,都會改變一切事物的本來麵目,而況兩個村莊、兩個冤家對頭之間小小的怨恨糾葛呢?《喧囂荒塬》的結尾,三百多年間世代為冤結仇的兩個村莊,終於化幹戈為玉帛,走到一起了。因為一場巨大的泥石流,毀滅了兩個村莊,幸存者們隻好到唯一能安身的地方去重建新的家園。早知如此,幾百年間的那些械鬥、爭強鬥狠又有什麼意義?既然在神秘莫測的大自然麵前,我們人類還是那麼渺小,那麼無法預測、把握自己的命運,那麼我們斤斤計較於一時的得失榮辱又有多大的意義?我們把自己有限的寶貴年華耗損在結怨、複仇之中,豈不是浪費自己的生命?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讓人間充滿溫馨、祥和,讓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際關係更美好,從而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