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養生上篇
古有精方,出於太清;始以去病,終以通靈。
赤鬆子曰:左右手叉首上,挽首至於地,五吸五息,可以止脹氣者也。叉首胸腹之前,左右搖首不息,至極而止,可以引麵耳,邪氣不復得入者也。
左右手叉腰之下,左右自搖,至極而止,可以通血脈者也。左右手叉胸之前,左右極引,可以除皮膚中之煩氣者也。
育先生曰:行氣者,治內者也;導引者,治外者也。
解髮東向,握固,不息者一通,舉首,左右導引,以手掩左右耳,可以使髮不白者也。
以手指拾頸邊之脈,二#1通可以使目明者也。
東向而坐,不息三通,手箔鼻左右孔,可以治鼻息肉者也。正坐自動,搖左右臂,不息十二通,可以愈勞及水者也。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右有飲疾,則右側外,左亦如之,可以去疾者也。
日之初出及其中其入,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首吸日之精光,咽之,可以益精者也。
左右手交叉頤下,自極至肺氣,可以已暴咳者也。
舉手交首之上,相握自極,可以治脅痛者也。
舒左手,右手在下,握左之拇指自極;舒右手,左手在下,握右之拇指自極,可以治骨節痛者也。
以右手從首之上來下,又挽下手,可以愈頸不能反視者也。
左右手反折自極張弓,可以補五藏不足之氣者也。
坐於地,交叉左右足,以左右手從曲足中入,低首叉頸上,可以除久寒者也。
東向坐,仰首,不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滿二七咽之,可以止口乾苦者也。
低首下視,不息十二通,可以痊風疥惡瘡者也。
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可以損伏兔痿屍筋急者也。
箕踞,以左右手從曲足入,據地曲足,加其手,舉其屍,可以消淋瀝孔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背之後,其名日帶縛,可以利大搜,療虛贏者也。
以一手上牽繩,一手下持其足,可以消屍之久痔者也。
坐而直舒左右足,以左右手相叉,以挽其足自極,可以愈腸不受食而吐逆者也。
左右手捉繩,輸鱸倒懸,令足反在其上,可以愈首眩風癲者也。
彭祖曰:導引者,自子至寅為之,勿飽食沐浴焉。挽左右足,五息而止,可以引腹中去疝痕、利九竅者也。
仰左右足指,五息而止,可以行腰脊、脾及偏枯者也。左右手內相向,五息而止,可以引肺去咳逆上氣者也。左右手舉膝,置心之上,五息而止,可以愈腰之痛者也。
王子喬曰:枕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手去身各三寸,解衣抱髮,正偃外,勿有所念,以鼻徐納氣,以口出之,各致其藏,終而復始,欲休則先極之而止,勿強長息,久習則自長矣。氣之往來,勿使耳有聞焉,若存若止,為之百脈動,腹嗚有聲。行之者,何疾之有哉
凡導引,虛者,閉目;實者,開目可也。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可也。
以口納氣,以鼻出氣,所謂補者也;閉口溫氣咽之,所謂瀉者也。
病在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臍下者,去枕。
引首病者,則仰首;引足病者,則仰足十指;引胸中病者,則挽足十指;引臂病者,則掩臂;去腹中寒熱及身熱者,皆閉氣張腹焉。
左脅側外,以口納氣,以鼻吐之,可以除積聚不快於心者也。坐而伸腰,徐以鼻納氣,以右手持鼻,可以除目晦、相出與夫鼻息肉、耳聾者也。
右脅側臥,以鼻納氣,以口小咽氣數十,左右手相摩熱,以摩其腹,令其氣下出之,七息而止,可以除脅與皮膚痛者也。
覆外去枕,立左右足,以鼻納氣者,十有六復,以鼻微出之;其入也,亦勿合鼻,知之可以除身中熱及背病者也。
端坐左右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二七或三七,氣滿即吐,於是氣皆通暢,行之十年,可以卻老還嬰者也。
端坐使左右手如張弓滿射,可以治四肢煩悶及背急者也。
端坐伸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胃寒及食不變者也。
端坐伸腰,舉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脅,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瘀血結氣者也。
正偃外,端展其足臂,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搖其足三十,可以除胸足中寒、周身痺、咳逆者也。
左右手抱其首,宛轉上下,其名日開脅,可以除體之昏沉不通暢者也。
踞而伸右足,以左右手抱左膝,仰首而伸其腰,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左亦如之,則可以除難屈伸拜起及經中痛、瘀痺者也。
踞而以左右手抱左右膝,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腰痺背痛者也。
偃臥展左右經、左右手,外踵指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膝寒、經痛者也。
偃外展左右經、左右手,二踵相向,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肌不仁及足經寒者也。
偃臥展左右經、左右手,仰足指,以鼻納氣自極,七息而止,可以除腹中弦急切痛者也。
端坐伸腰,向日仰首,徐以口納氣,因而咽之,三十而止,可以去心下積聚者也。端坐直腰,舉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右手#2脅,鼻內之氣,可以除胃食不變者也。
直腰展左右臂,鼻內氣閉之自極,可以除脅之積聚者也。
《經》曰:束向而坐,握固不息,一通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左右耳,以指箔二脈之邊,五通可以明目、黑髮、去風者也。
《經》曰:夜外服氣者,先須淘轉其故氣者,閉目握固仰倚,左手拳於乳問,以左右耳脈舉背及屍內,閉氣,而氣海中之氣,復自內出,斡而轉之,嗬#3而出之,一九而止,然後可以調服氣矣。
《經》曰:夫人稟天地之元氣者也。凡咽納吐納,自然內氣與之相應焉。從氣海之中隨吐而上,直至於喉,俟其吐極,則連鼓而咽之,汨汨有聲,由左而下,經二十四節。女子則由右而下,以意送之,以手摩之,令其速至五於氣海。氣海者,在臍之下三寸是也。服氣之初,其中未通,則必摩而助之。一閉口而連連咽之,其名曰雲行;取口之津液同咽之,其名日雨施。其初內氣未流行,則不能連咽,行之三年,則氣自流通,不摩而自下,斯可以成功矣。
《經》曰:左右伸其臂,不息九通,可以愈臂痛及勞殘者也。
以左右手,如托千斤之石,左右互為之,可以終身無病者也。
左右手抱左右足,不息十二通,可以消穀、輕身、益精、去疾者也。
踞坐合左右膝,張左右足,不息五通,可以去鼻口熱瘡及五痔者也。
交趺而坐,叉左右手,著首之上,挽首結下著地,不息五通,可以益氣力者也。
左右手抱左右膝,著於胸中,不息三通,可以止腰‘痛腎疝及背膂疼者也。
太#4箕坐,以左右手投左右足五指自極,低首至地,不息十二通,可以治頸項腰背痛及聰耳明目者也。
交趺而坐,以左右手交叉著首之下,自極不息六通,可以治腰痛不能反顧者也。
仰首以手摩其腹,以手持其足距壁,不息十二通,可以治膝痺不任行步及腰背痛者也。
正坐,以左右手交於腎之後,可以治虛羸、利大小便者也。
正坐仰天,呼出醉飽之氣,可以立消酒食,更為之,可以凍而不暑者也。
外轉左右足十過,內轉亦如之,可以補虛損及益氣者也。
赤鬆子曰:先長跪,以左右手向前各分開,以其指外向,次左右手夾叉其腰之左右,次以右手扳腰,左手高於首而止。次右手伸後,左手叉於腹前,次緩形長跪,左右手更伸向前,更屈從後,以叉其腰,次高舉左右手,常為之則耳目聰明,百疾不生而延年矣。每次皆長跪為之。
葛仙公曰:吾聞辟穀服氣者,晝夜十二時,共五百四十咽,周而復始。
然先無修行黠未餌藥石,元氣未充,而頓絕食,兩未相接,此其自取危亡者也。或曰:以咽多為限,以飽為功,百日之內,關節未開,如此行之,腹當脹懣,豈攝理之道乎!
所謂服氣者,胎息也。如嬰兒之在胎,十月不食,而能長養,蓋得元氣之故也。及其生也,吸其外氣,則有啼號之聲,且知燥濕飢飽,是乃失元氣之故也。今之鼻引而咽者,亦外氣也,豈足服之耶奮然服氣者,要當無思無慮,冥心絕緣百念俱忘,則元氣自至,因而咽之,各歸其位矣。
或曰:五方各在於五藏,須思念而服之。葛仙公曰:非也。思念財有綠,有緣則心不寧,心不寧則氣不安,氣不安則無自然,無自然則氣失度,而納邪氣,疾於是乎生矣。
或曰:十五日前從手而出,十五日後從足而出。非也。存想者,為其有所苦而用之。如《黃庭經》曰:曰:物之不幹泰而平,謂其無想念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