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柔情似水之婉約書生秦少遊(2)(1 / 3)

這個年少氣盛的秦少遊像極了後來的鐵血詞豪辛棄疾,確實讓人無法與後來那個“婉約之主”聯係起來。不過,史書中的這一真實記述反而說明秦少遊性格氣質的複雜性。也許善發議論者未必能真正經綸實務,精通文章詩賦的人未必能真正擔負起匡扶天下的重任。秦少遊的這種“強誌盛氣,好大而見奇”的丈夫氣概,在現實中卻經不起挫折。他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後,就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回到家後,他閉門謝客作了《掩關銘》。然後不吃不喝,生了一場大病,幾乎死掉。蘇東坡知道後就去鼓勵他,讓他下次再考。後來果然就考中了進士。應當說,秦少遊的後半生命運走向與當時的北宋文壇領袖蘇東坡緊密相連。

曆史上的秦少遊是有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其他三位是黃庭堅、晁補之和張耒。據《冷齋夜話》裏記載:“東坡初未識少遊,少遊知其將複過維揚,作坡筆語,題壁於一山寺中。東坡果不能辨,大驚。及見孫莘老,出少遊詩詞數十篇,讀之,乃歎曰:‘向書壁者,定此郎也。’”

元豐元年(1078),二十九歲的秦少遊準備赴京應試,時年四十三歲的蘇軾正在徐州知州任上。秦少遊在少年時已經得知蘇氏父子三人的大名,很是景仰。他由高郵赴京應試,其間必經徐州。秦少遊曾經結識的兩位前輩孫覺與李常都在徐州,這兩人與蘇軾的關係非同一般。於是秦少遊寫信給李常、孫覺索要引薦信。

當秦少遊打聽到蘇軾與孫覺要到揚州遊玩,就預先到揚州最有名氣的寺廟中,模仿蘇軾筆跡在寺壁上揮毫題詞。蘇軾來到寺廟,看見寺壁上的題詞驚問:“此郎何許人也?莫非就是高郵的秦郎?”孫覺則在一邊將秦觀大加稱許。此後,秦少遊懷揣李常的引薦信,來到徐州正式拜謁蘇軾。他選擇了一個良辰吉日,備好酒宴,在眾多學子麵前隆重地舉行了拜師儀式。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在《秦少遊字序》一文中記載道:“揚秦子過焉,豐醴備樂,如師弟子。其時餘病裏中,聞其行道雍容,逆者旋目,論說偉辯,坐在屬年,世以此奇之,而亦從此奇之,惟公以為傑士。”

秦少遊的文學才華確實出類拔萃,也最受蘇東坡賞識提攜。蘇軾在徐州任上治理水患,修築了一座鎮堤的黃樓,秦觀為作《黃樓賦》,蘇軾讀後稱讚他有“屈宋之才”,推賞備至。在赴京趕考之際,秦少遊寫下了一首情深意長的《別子瞻》告別恩師,其中有句雲:“人生異趣各有求,係風捕影隻懷憂。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蘇東坡也回贈詩篇一首,稱讚秦少遊是“千金敝帚”,必將“一鳴驚人”。

蘇東坡與秦少遊年齡相差十三歲,但二人既有師徒之分,又兼文友之誼,相得甚歡。後來秦觀成為蘇軾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和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共享“蘇門四學士”之譽。兩人同進退、共患難的生死之誼自此奠定。秦觀連試不第,蘇軾替他到處延譽,還向曾任宰相的王安石推薦。王安石也欣賞秦觀的才華,稱譽他“清新嫵麗,與鮑謝似之”。秦少遊從此名揚天下。

元豐二年(1079),秦觀前往越州探親,適逢蘇軾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於是他便搭乘恩師的官船一同南下。途經無錫時,秦少遊陪同蘇軾遊玩了惠山;經過吳興時,泊於西觀音院,與恩師一道探訪諸寺。這一路走來,兩人相談甚歡,相互之間的感情也就在旅途之中日益濃厚了。直到端午節後,秦少遊才與蘇軾依依惜別,獨自前往越州。到紹興後,秦七還與郡守程公辟遊玩鑒湖、拜謁禹廟,生活相當悠閑瀟灑。

據說,秦觀的代表作之一《滿庭芳》(山抹微雲),就是寫於此間。

據有關史料記載,這首《滿庭芳》是不到三十歲的秦少遊到會稽遊曆時所作,當時他在於太守席上遇見一位才貌雙全的歌姬,兩人一見鍾情,短暫歡愉之後分手離別。

如果非要究其原委,這個故事應出自一本叫作《苕溪漁隱叢話》的書。這本書是一本詩話集子,由號為“苕溪漁隱”的南宋學者胡仔編著。在這本書裏,胡仔又引自一本叫作《藝苑雌黃》的書中記載:

元豐二年(1079),少遊去會稽探訪祖父和叔父。此時,少遊雖然尚未應試中舉進入仕途,然而作為一個詞壇知名度極高的明星人物,其才名已經遠播四方。

這時,正值一位叫程公辟的官員任會稽(今天的紹興)郡守。秦少遊曾在會稽遊曆,並在程公辟府上做客。程太守慕其才名,對其厚禮有加,請少遊居住在蓬萊閣。那裏相當於最高級別的官方賓館,並且程太守常常與之宴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