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三場:海扁蜘蛛俠(3)(2 / 3)

導演:我是電影碗導演,我的團隊很喜歡你們在《藍色情人節》中的演出,特來邀請二位參與“六分鍾”節目。

米歇爾·威廉姆斯:很榮幸,我們該演哪一段?

瑞恩·高斯林:我還要保留禿頂造型嗎?

導演:《藍色情人節》說的是一對激情不再的戀人,最有特色的地方莫過於將熱戀與冷淡的兩個時期交叉剪輯在一起,他們對待彼此的態度,正應了那句老話:“情人眼裏出西施,仇人眼裏出鳳姐。”

米歇爾:不是仇人,是路人。

導演:你說的沒錯……我們決定把六分鍾分成兩個部分,三分鍾的仇人,三分鍾的路人……哦,應該是三分鍾的情人,三分鍾的仇人。

米歇爾:是三分鍾的情人,三分鍾的路人,你看你緊張的。

瑞恩:我還要保留禿頂造型嗎?

導演:對不起,是三分鍾的情人,三分鍾的路人。為了突出對比,我們會設計一模一樣的橋段,比如情人麵對心愛的狗狗死去,可能一個自責,一個安慰。路人麵對心愛的狗狗死去,卻變成一個自責,一個安慰……

米歇爾:你看你緊張的,不過我明白你的意思。需要我跟電影導演說下,把片子裏的狗狗借來麼?

導演:Sorry,剛才隻是舉個例子,讓狗狗裝死很難。所以我們選了另一橋段,更能反映情緒對行為的影響,內心天翻地覆,外在波詭雲譎。

瑞恩:啥?我還要保留禿頂造型嗎?

米歇爾:他要讓我們在台上做愛,而且是兩次。

導演(碗大的汗珠):行嗎?

米歇爾:這是電影碗,有什麼不行的。

瑞恩:我還是保留禿頂造型吧。

反響

2010年的觀眾很享受,因為從沒有類似的東西出現,尤其是看到身邊的數萬笑臉,意識到電影粉絲不比哲學專業的大學生少,很興奮。而且我可以保證,2083年後的每一屆都要比這屆精彩,但反響完全不一樣,比如下文所記錄的——

看到開場大串燒,大家開始說同一句話:“又是這樣。”這句話在節目進行中,還要重複37次,看到外語電影的混搭節目,南半球觀眾開始抱怨:“難道世界上隻有北半球嗎?”其他北半球國家則抱怨:“難道北半球隻有美國嗎?”中國粉絲主動抵製,因為“為什麼沒有《讓子彈飛》和《誌明與春嬌》”的遊行被組委會無視。獨立電影粉絲用“粉飾太平”形容整台晚會,並連續第218次預言這節目將在五年內消亡。大多數到場者在看了個開頭後,就開始跟身邊的人談心和互留電話號碼。隻有《藍色情人節》的“六分鍾”能暫時吸引注意力,後來還被評為“最受歡迎的節目”,卻看不到一句好聽的評論,裸戲也遭到了“低俗”的指責。

相比粉絲與組委會的矛盾,粉絲之間的不合更可怕。如坐在相鄰看台的《國王的演講》粉絲,就與《社交網絡》粉絲打了起來。雖然《社交網絡》的粉絲都是些隻能搬動電腦(iPad)的書呆子,卻出人意料地險勝。因為每十個《國王的演講》的粉絲,就有九個是達西先生的粉絲;而每十個達西先生的粉絲,就有九個是女生。書呆子打女生,還是有一定懸念的。但是後來,書呆子被列入黑名單,再也找不到女朋友。

社會矛盾

人喜歡分成不同派別,然後羞辱對方。在電影即是一切的未來,也沒有因為共同的追求而體諒,反而以“古代人(即你們)”看來很荒謬的方式,為“不起眼”的小事而煩惱。我認識的一對男女,模樣性格都很配,互相也很中意,卻遲遲不敢確定戀愛關係。

那天我問女孩:“你愛他嗎?”

她看了看胳膊上的文身字母“SC(代表索菲亞·科波拉)”,說:

“愛啊。”

“那為什麼不能在一起呢?”

她沉默片刻,小聲說:“他喜歡《落水狗》。”